2018年9月30日,美国海军“迪凯特”号导弹驱逐舰(USS Decatur)在南海执行航行自由行动(FONOP)时,与中国海军“兰州”号驱逐舰发生近距离对峙。当时,“迪凯特”号单舰行动,距离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加文礁仅约12海里。中方舰艇采取危险动作,两舰最接近时仅约45码(约41米),美国舰艇为避免碰撞被迫机动。事件引发舆论认为美国可能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退让。
单舰行动:象征性而非战略性
迪凯特号单舰执行FONOP,本质上是象征性航行,旨在表明美国坚持航行自由的立场。然而,这也意味着在面对中方冒险行为时,单舰的反应能力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共军在加文礁冒险,很可能意在复制三沙市的模式:先控制该区域试探美国反应,评估风险,后续再建设固定设施。中共虽有挑衅行为,但缺乏整支作战队伍和持续行动规划。迪凯特号采取避险机动,更多是一种操作上的必要,而非战略上的退让。
后续策略演变:多舰行动与航母支撑
事件发生后,美军对南海FONOP执行方式进行了显著调整:
-
多舰行动与航母支撑:单舰行动存在风险,美军逐步采用双舰甚至多舰小队行动,必要时配合航母打击群支撑,以增强威慑力和安全保障。
-
信息战博弈:中方常宣称“驱离”“警告”美舰,但几乎没有提供实质性证据;美方则反复强调“在国际水域正常行动”。结合实际部署与话术博弈,使北京在面对美军时更加谨慎。
-
执行频率变化:迪凯特号事件后,FONOP持续进行。川普任期(2017–2021年)FONOP频率达到高峰,多次由双舰和航母打击群支撑,形成更强威慑。拜登执政后,FONOP频率有所减少,但行动仍保持象征意义和战略压力。
-
风险降低:通过多舰支撑、航母保护以及信息战策略,美军避免了单舰“孤立冒险”的风险,同时保持FONOP的连续性和象征意义。
幕后的较量与川普时期风格
据传,迪凯特号事件后,美方与北京进行了幕后较量。虽然自媒体称川普曾放话“美军可随时击败解放军”,真实性不完全可证,但川普的公开呛声、辅以国防部的实际行动,确实给北京施加了压力。这种强硬姿态显示,美国在南海并未退让,而是将斗争转入水面下和信息战层面。
2025年的延续行动
2025年8月中旬,美国派遣USS Higgins 和 USS Cincinnati 到黄岩岛附近自由航行,应对近期中方舰艇的危险动作。中方仍宣称要“驱离”美舰,而美方坚称自己遵守国际法。延续FONOP的连续行动,显示美国已将策略稳定化:既维护航行自由,也保证美军安全,同时通过信息战向中方施加压力。
结论:退让只是表象
迪凯特号事件中的“退让”仅是单舰行动的避险措施,而非战略屈服。后续美军通过多舰行动、航母支撑以及信息战策略继续执行FONOP,北京在事件之后明显退缩,未再对美军进行冒险军事行为。FONOP在川普时期达到高峰,拜登执政虽减少频率,但仍保持连续行动和象征意义。总体来看,美国在南海的行动既维护了航行自由,也通过策略调整与信息博弈确保了自身安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