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权势稳固,谣言不攻自破
习近平此次拉萨之行,阵容强大、行程紧凑,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他不仅身体无恙,政治权威更是无可撼动。随行的王沪宁、蔡奇作为政治局常委中的核心人物,代表了意识形态和组织路线的延续;李干杰、何立峰等人则象征着行政与经济领域的支柱力量;洛桑江村作为藏族高官,凸显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胡春华、张升民等人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决策层的团结。这一高规格阵容,远非健康危机或权力动荡的领导人所能驾驭。
然而,海外一些自媒体和所谓“民运人士”却热衷于编造“习近平病危”“高层内斗”的故事。此前关于301医院的传闻,细节看似详尽,声称习近平突发重病,甚至从上海调来专家会诊。然而,这些传闻在习近平公开露面后迅速崩塌,暴露了其毫无依据的臆测本质。这种现象并非孤立,而是海外“听床师文化”的典型表现。
“听床师文化”的本质与荒谬
“听床师”一词源于古代宫廷,形容那些通过揣摩皇帝私生活、传播宫闱秘闻以博取关注的小人。在当代,海外“听床师”指的是一些自媒体人、评论家或所谓“民运人士”,他们以“内部消息”为噱头,编造或夸大中国高层政治的所谓“内幕”,以此吸引流量、制造话题。这些“听床师”往往缺乏可靠信源,依靠道听途说、断章取义,甚至直接捏造信息,炮制耸人听闻的“爆料”。
以此次301医院传闻为例,所谓“上海调医生”“抢救细节”等信息看似具体,却毫无可信证据。类似的谣言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如“习近平被软禁”“政治局内讧”等,均是“听床师”为了博取关注而编织的叙事。这些内容的共同点是缺乏事实依据,依赖情绪化渲染,迎合部分受众对“中国崩溃论”的期待。这种文化不仅误导公众,还削弱了严肃政治讨论的可信度。
历朝历代“听师文化”的历史根源
“听床师文化”并非现代独有,而是中国历史上“听师文化”的延续。古代宫廷中,皇帝的私生活和健康状况往往被视为国家稳定的风向标。宦官、宫女或近臣通过传播皇帝的“秘闻”来谋取影响力,甚至干预朝政。例如,明朝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引发朝野猜测,各种关于其健康和私生活的流言甚嚣尘上;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的健康状况也成为宫廷内外揣测的焦点。这些“听师”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小道消息包装成“内幕”,以此操控舆论或谋取私利。
在现代,“听床师文化”不过是古代“听师文化”的变种。信息时代的到来让谣言传播更快、更广,尤其是海外社交平台的开放性,为“听床师”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他们以“揭秘”为名,实则贩卖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迎合部分受众对神秘感和阴谋论的偏好。
“听床师文化”为何在民运圈盛行?
“听床师文化”在海外民运圈的盛行,有其特定的社会和心理根源:
中国政治的高层决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海外公众对真实信息的获取受限。这种信息真空为“听床师”提供了操作空间,他们以“内部消息”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填补信息空白。
许多民运人士长期脱离中国本土政治实践,缺乏实质影响力。为了维持存在感,他们往往依赖制造“爆炸性新闻”来吸引关注。“习近平病危”这类传闻正是迎合了部分海外受众对“中国政权不稳”的期待,从而为民运圈带来流量和支持。
民运圈的受众中,不少人对现政权抱有强烈反对情绪,倾向于相信任何对其不利的传闻。阴谋论作为一种简单化的解释框架,迎合了这种情绪需求,使“听床师”的谣言更易传播。
在自媒体时代,流量等于收益。许多“听床师”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内容吸引点击量,甚至以此谋生。一些账号,频繁发布未经证实的高层“内幕”,本质上是为了追逐流量红利。
批判与反思
“听床师文化”不仅是对事实的扭曲,也是对理性讨论的伤害。它的盛行暴露了民运圈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困境:与其专注于建设性的批评和可行的改革方案,一些人更倾向于沉迷于谣言和阴谋论。这种文化不仅无法动摇现政权,反而使其支持者更加团结,同时削弱了民运自身的公信力。
从历史看,“听师文化”总是伴随着权力斗争和信息不对称而生,但从不曾推动真正的社会进步。相反,它往往成为分裂社会、误导公众的工具。在信息时代,公众更应保持理性,学会辨别信息真伪,而非被“听床师”的耸人听闻牵着鼻子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