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月均下载量下滑超过70%, 正在跌落神坛

DeepSeek,正在遭遇“中年危机”....

 

技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积累,持续的投入,需要经历螺旋式上升的复杂进程。

爆红全球的DeepSeek,如今是否正在面临“中年危机”,甚至要“凉”了?

最近有媒体报道,DeepSeek R2因为芯片问题被迫推迟,此时距离R1版本的发布,已经过去了7个月时间,而R2版本原计划在5月就应该推出。

相较于发布时的风光无限,如今的社交媒体上,DeepSeek的话题热度下降了不少,数据显示其下载量也有所下滑,它的幻觉问题更被不少网友吐槽。

屋漏偏逢连夜雨,有幻方量化员工日前卷入“亿元返佣”案,引发广泛关注,也给作为子公司的DeepSeek蒙上了一层阴影。

曾经的大模型“国产之光”,正在跌落神坛?

01

QuestMobile在《2025年二季度AI应用价值榜》中提到,DeepSeek月均下载量从第一季度的8111.3万猛降至2258.9万,下滑超过70%。

用户下载量、官网访问量等相关数据的下滑,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若因此唱衰DeepSeek,甚至断言它要“凉了”,显然是没有看到它作为开源模型的底层价值。

DeepSeek本身是开源模型,它的核心技术底座,被广泛应用于多个第三方平台。在各大平台厂商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前提下,哪怕用户不去官网,不下载软件,也照样能够使用到DeepSeek提供的服务。

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并没有直接体现在DeepSeek的官方流量数据中,其实际价值远非简单的下载数据所能体现。

当然,相较于发布时的火爆,DeepSeek的热度正在退潮,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其热度波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eepSeek横空出世时,在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方面,新颖功能与出色表现吸引大量用户尝鲜,随着时间推移,用户新鲜感下降,是很正常的现象。

 

图/豆包AI生成

另一方面,DeepSeek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撑,而美国对高性能芯片的出口管制加剧算力短缺,同时国产芯片面临工艺瓶颈,在此前提下,DeepSeek的模型迭代,无疑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受此影响,新版本发布延迟,产品无法持续推出新亮点、新功能,用户关注度和讨论热度,自然会跟着下滑。

此外,当前的大模型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DeepSeek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市场份额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出现部分用户流失也在所难免。

02

DeepSeek热度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用户对技术创新的态度正逐渐回归理性。

事实上,从早期ChatGPT横空出世,再到DeepSeek惊艳全球,大模型的火爆引发了市场的热切追捧,各种概念炒作,乃至不切实际的吹捧也开始涌现。尤其是DeepSeek的国产属性,让市场上出现了中国人工智能依然“遥遥领先”发达国家的捧杀声音。

如今,用户对大模型技术了解加深,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更注重产品实际性能、用户体验和长期价值。这种理性回归,确实会伴随着对DeepSeek关注流量的下降,但也促使整个行业更加理性地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

至少对用户来说,在大模型百花齐放的前提下,会写文章,会做PPT,这些基本的任务处理已经很难有绝对的吸引力,新鲜感消退后,人们开始关注一个现实——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到底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图/图虫创意

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在实际应用场景落地,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才是决定其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包括DeepSeek在内的各类大模型,目前的商业化进程仍较为缓慢,具体应用仍然集中在内容写作生成、简单问答等相对简易的场景,国民级的超级应用的诞生还遥遥无期。

在金融、医疗、工业等相对复杂的领域,DeepSeek等大模型虽然已经有所应用,但在处理这些领域复杂问题时,仍存在精度不足、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要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进行参数比拼。大模型最终要实际落地,才能产生价值。这对DeepSeek以及整个国产AI行业来说,都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