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文章 转 中国人为什么大都不擅长演讲?
不完全认可观点,只是觉得观点有新意
对中国人特性剖析最清楚的就是曾仕强
了,中国人是个高度怀疑的民族,凡是你讲的通通不信,你干的事也是将信将疑(你真的有这么好心),最后确认你是真心实意干这件事才会认可你。中国人不管讲台上还是讲台下很会讲的人也是很多的,但大家都会防着他,这么能讲讲那么多干什么你去做就行了,中国人脑子里的形象就是很能讲=不务实。还有就是演讲是把个人的想法观点在公众面前直接表达出来,中国人也非常有主见有想法但不喜欢这样直接表达,大家听着不舒服,你那么厉害那么了不起啊,我们什么都要听你的啊。
中国人除了演讲还有辩论
也非常讨厌,有什么好辩论的私底下商量下不就行了吗,好比学生辩论赛,学生玩玩就可以了。面对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人所经历的不同甚至为个人立场利益等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是很正常的,有什么好辩论的。
现实中开会就是这样的特别是职场里,我们既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辩论就把问题解决掉。领导让在座的人对某个问题提解决方法,没有人会争先表达自己的意见,领导点名一个个说,首先讲的人开头就打预防针:那我随便讲讲吧(显的自己不是深思熟虑讲的不好也不丢人),后面讲的觉的前面讲的应该没有自己的好,就说听了大家的意见我突然想到这样行不行(受你们启发,好的话你们也有功劳)或者说这个问题我跟科室的其他同事探讨集思广益后这样(好的话大家的功劳,不好自己也不丢人),而后大家就很容易商讨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法问题就解决了,从不辩论,其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这些都是在座的人深思熟虑的个人想法,但是在公众面前就会把到底是谁的方法模糊化,因为这不重要,而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具体化,这才是重要的。如果个人想法具体化又喜欢争辩,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
我们开会都是怎么开的,如果你主导会议,你会反复推敲会议各项事情及配合人,而后写好会议事项
邮件发放给与会人员,再私底下找可能不好配合有问题的人沟通解决,最后汇报给领导,领导说了没有问题,你发个会议通知
,开会就把事情解决了。会议是拍板的地方不是讨论的地方,会议议而不决是浪费大家时间,参会的人会骂人的,如果开会有争议,其他人就拿起笔记本走了,我的事情没问题你们慢慢争。
我工作中遇到非常典型的事情,我直属领导下面15个下属,有一个同事父亲癌症化疗花了30万负债,家里还有妻子当全职妈妈养两个小孩子,对于这样家庭不幸事作为领导肯定要尽力帮助下属吧,他把科室其余14人叫过来把事情说下,一人拿500出来,他拿2000科室经费出1000凑齐1万给这个同事,然后让大家把这事烂在肚子里不要谈,而后领导把这同事叫过来把这事说下让他接受这钱,也不要跟别人谈论这事,这就是我们的处事方式,大家心知肚明但不能够说。你做的事情是真心实意的别人会接受,而后人的信任关系也会拉近,如果是别有用心的话恩情也会变成怨恨,假如你外面说自己怎么帮助这同事,你就是别有用心,被当事人听到恩情也变成怨恨了,到时候就会把钱还给你了,彼此的信任关系就没了,中国人的内心只接受你诚心的东西,不接受别有用心甚至勉强的东西。
好人做好事帮助别人是他习惯性的行为,发自内心不接受回报的,也不张扬更不会去说教别人要怎么样,不管是普通人名人或者是富人。善人做好事帮助很多困难的人,说不定哪天自己落魄了或者也遇到困难了,他也不会去求助他帮助过的受助人的。有些媒体人不知是为了炒作还是无意,理不清这层关系,好比一个人帮助很多人,自己也遭遇困境,比如身受重病没钱治疗,媒体人就去扒他的助人事迹,拷打受助人没有良心不帮助自己的恩人,你自己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就瞎报道,受助人可能不知道,也可能知道却无能为力,你就定罪这些人,受助人心里怎么想?尴尬或者怨恨,觉的当事人帮助自己是有目的求报答的,当事人也尴尬;那是当事人与受助人之间的事情,你一个外人有什么资格参活。这事情是很好处理的,就把当事人的事迹报道下并恳求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信不信社会上的陌生人心甘情愿的捐款给他治病,当事人做的好事已经得到回报了,这不就行了吗,社会上给的心甘情愿,当事人接的心安理得;如果是拷打受助人的情况,受助人被定罪给的尴尬不情愿,当事人也一样拿的不安心,你把好心人弄成了别有用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