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刘建超的交集

几年前,我曾和刘建超有过一次短暂的交集。那次碰面是在一个外交系统的例行活动上,他一上台就气势如虹,挥斥方遒,讲话时配合手势,语调高低起伏,似乎想展示极强的气场和潜力。英语也算流利。但说实话,他讲的内容很不清晰,缺乏条理。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提到“我儿子一米八,中国年轻人个头高了, 出去也体面”,下一句又跳转到“中国现在政治强大了”,这中间的逻辑跳跃让我一头雾水,完全想不明白这两者如何关联。 而且让我这一米七八高的也觉得不够"体面", 更不用说听众里个矮居多. 又是一个东北干部, 敢说敢做

更让我难忘的是饭桌上的一幕。刘建超吃饭的样子像打仗一样,动作迅猛,筷子快得像冲锋枪。那一刻,我甚至怀疑,他更适合代表食堂拼饭量,而非代表国家出席国际场合。

直到最近看到他“落网”的消息,我才想起,这种说话无逻辑、行为粗糙的状态,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反映了中国外交系统的普遍问题。

看看近些年外交官的典型失语和失态案例:

  • 有人在推特上无凭无据甩锅美国军方带来新冠病毒;
  • 有人公开说“前苏联国家没有主权”,惹得中亚多国和欧盟齐声抗议;
  • 有人谈台湾问题时说“台湾人民需要重新教育”,被国际舆论解读成威权宣言;
  • 有人用挑衅漫画讽刺澳大利亚军人,引发外交风波;
  • 在意大利疫情最严重时,还有官员暗示病毒是意大利先出现的,把锅甩过去;对别国防疫政策错失进行讽刺. 有没有考虑因疫情去世的人的家属的感受?
  • 还有一次,在双边交流场合直接说“中国是大国,你们是小国”。这句话单看可能是事实——话糙理不糙——但在外交语境里就是典型的“tone deaf”,既失了分寸,又送了对方一把现成的舆论武器。

作为外交官,本职之一就是圆场、和稀泥,化解矛盾,争取缓冲和谈判的空间,而不是惹事生非、火上浇油,把问题扩大化。看看印度的苏杰生(Jaishankar)、沙特的朱拜尔(Adel Al-Jubeir),他们上电视,不是机械背套话,而是能够灵活转换话题、巧妙回应,改变对方的视角,让观众对本国立场产生理解甚至认同。他们经常拿到的都是“一手烂牌”,却能打得有声有色,为国家争取到舆论和利益。相比之下,我们的很多外交官,手里本是好牌——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平台,和平发展的道德高地, 却打得零零散散,甚至帮对方加分、给自己减分。 他们一张嘴 我就担心。水平之外,他们说活不是给他们的外交对象说的, 而只是对他们的领导说的. 那开个内部会不就行了, 为何要在国外媒体上现呢?

中国外交官的培养背景值得反思。很多人来自学外语的文科生,成绩中等,不学哲学、不学法律,更缺乏理科训练。这样的教育导致逻辑薄弱、思维不严谨,对事实和数据缺乏尊重。结果是,虽然英语能说,实则外交能力不足,逻辑混乱,辩证思维缺失。他们往往是翻译出身的“八哥型”官员,只会模仿和重复套话,却缺乏真正的谈判技巧和战略眼光。

总的来看,这些问题不仅是个人表现,更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性短板。少数有能力的外交官能扭转局面,但更多时候是无能或失误,给国家带来损失和代价。

理想状态下,外交官应更多从理科或法律背景的高素质大学生中选拔培养 (Victor Gao!!)。理科或法律训练不仅锻炼严谨的逻辑和数据思维,也让他们更能尊重事实和推理,在国际谈判中占据主动,而非只靠英语和官腔应付场面。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