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系列·制度产业篇(二)》
川普政策中的“制度型次优行为”:从铁锈带、煤炭到制造业回归
一、制度经济学原理回顾:为何要做“赔钱的买卖”?
川普政府(无论2016–2020,或当前2025年政纲)都体现出一种特征鲜明的制度逻辑:
“愿意为了挽救一个产业、稳定一类人群、复兴一种社会结构,去承受账面损失,以换取制度稳定与文化忠诚。”
这种“账面上不划算,制度上必须做”的政策行为,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制度型次优均衡,或制度偏好干预(institutionally preferred suboptimality)。
这在川普的以下政策中体现得尤为典型:
二、政策案例一:挽救铁锈带的“制造业幻影”
铁锈带指美国中部与东北部传统制造城市群,如密歇根、俄亥俄、宾州等地。这里曾是美国产业心脏,如今却衰落严重,空心化严重。
川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号背后,实质包含三项制度部署:
1. 关税保护主义复活:
对中国、越南、墨西哥等低成本制造国征收高关税;
人为抬高进口成本,诱导企业“回流”或本地采购;
虽提升了部分产业就业,但整体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缩减,是一种结构性“牺牲效率保就业”的选择。
2. 制造业税收减免(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大而美法案》):
降低企业所得税,从35%降至21%;
鼓励资本回流美国并在本土投资;
实际上许多资金流入股市回购,并未形成大规模工厂重建,但制度意图明确——制造“看得见的希望”。
3. 公共资金支持地方工业区:
设立“机会区”,为私人投资提供减税诱因;
向传统工业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虽多数项目效率低,但“存在感强”,具备制度示范效应。
三、政策案例二:复兴煤炭与传统能源的“逆时代支撑”
即使在全球主流都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川普依旧坚定支持煤炭产业,背后有三重制度逻辑:
1. 文化与身份政治维稳:
煤矿工人与白人蓝领是川普选票核心,维系其工作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文化忠诚”;
“我会让你们重新工作”是对“制度边缘人”的安抚。
2. 能源独立的象征性安排:
即使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更便宜,川普政府依然主张“煤炭是美国能源安全备胎”;
保留煤炭发电站、不给清洁能源补贴,是政治态度的体现。
3. 国家安全产业再定义:
将煤炭、石油与钢铁、航运并列为“基础安全支柱”,从而为其不经济的运行模式提供合法性。
这些政策在账面上无法与太阳能、风能竞争,但在制度上维系了一个“传统劳动结构+能源主权观”的组合。
四、政策案例三:制造业回归的制度型诱导
川普并未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搬回制造业,而是用制度性工具设计激励结构:
1. 对离岸企业“惩罚性关税”:
特别针对将产能设在中国、东南亚再转口回美的公司;
借关税制造“逆全球化定价环境”。
2. AI/芯片制造的“国产化法案”(与共和党国会联合推动):
大力补贴在美设厂,如台积电、三星、英特尔获得数百亿美元补助;
虽单位成本高于亚洲,但换来供应链安全与制度话语权。
3. 国防采购本地化:
通过《国防生产法》,要求政府采购倾向“美国制造”;
利用联邦支出引导国内制造回归。
这些策略多不具有经济效率最优性,但构成了制造业制度回归的“护栏体系”,使得回流至少成为“理性选择之一”。
五、川普的制度经济学,其实是一种结构主义
川普并不反市场,但他重构了一个现实主义制度框架:牺牲效率,换稳定;让利于底层,稳住结构;放弃全球均衡,重建本土认同。
在这一点上,他的政策不是“短视”,而是有意识地构建一种“制度性中产幻觉”——哪怕这背后是高通胀、高补贴、低效率,也要给人以“回到从前”的社会信号。
这正是制度经济学最深层的命题之一:政治稳定与文化认同,往往来自次优分配,而非帕累托最优。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