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经贸博弈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稀土换关税让步”的设想被部分舆论提出,意图以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全球主导地位,换取美国在对华关税政策上的松动或让步。这种以资源换关税让步的策略,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但它的现实可行性与潜在后果,仍值得深入探讨。
一、可行性分析
1. 中国拥有全球稀土定价与供应优势
中国掌握了全球约60%以上的稀土产量,尤其是在中重稀土的提炼和出口方面具有技术和成本优势。稀土是美国军事、能源、高科技制造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在战斗机、导弹、卫星、半导体设备、新能源车等领域均有广泛用途。作为战略资源,稀土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
2. 美国对稀土有战略依赖
虽然美国政府近年来致力于推动稀土“去中国化”,包括在内布拉斯加州、加州重启稀土矿山,鼓励与澳大利亚等国合作,但在中短期内,其高纯度稀土供应仍受制于中国。例如,MP Materials 公司虽然在美国开采稀土,但加工仍需出口至中国完成。这一现实决定了美国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对中稀土的依赖。
3. 贸易谈判中资源可以成为交换筹码
历史上,能源、资源等重要物资多次成为国家间经济谈判的筹码。在中美贸易协议第一阶段的谈判中,农产品采购、金融市场准入就是交换条件。若中国能以稀土出口为谈判点,要求美国在关税方面有所松动,理论上具有谈判空间。
二、潜在后果与风险
1. 引发美方“国家安全”级别反制
若中国被视为通过“资源武器化”方式胁迫美国,美方可能将稀土列入更高级别的国家安全审查名单,甚至出台更严厉的出口管制与反制措施。类似做法可能激化矛盾,反而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2. 加速西方稀土“脱钩”布局
若稀土被直接用于施压关税谈判,可能刺激美国及其盟友在稀土资源开发和供应链重组上投入更大资源,推动“去中国化”速度加快。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削弱中国在稀土产业的全球份额,也会降低中国未来的战略议价能力。
3. 关税政策变动受制于美国政治结构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不仅由行政部门主导,还受到国会、产业利益集团、地缘政治等多方制约。即使中方愿意以稀土为筹码,川普政府或其继任者未必能在关键选举面前作出显著让步。因此,稀土很难在实质上撬动关税政策的根本调整。
总结起来,“稀土换美国关税让步”的设想表面上似乎是一种对等交换,但实际上面临诸多政治、经济与外交层面的复杂障碍。稀土虽然是中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但不能简单作为“谈判武器”使用,否则可能得不偿失。更理智的做法,是将稀土优势转化为提升国内高端制造与国际合作的基础,以综合国力赢得中美经济互动中的更大主动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