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美国和中国在双边贸易几近禁运的边缘前止步。**此前,由于特朗普政府在4月宣布加征新关税,双方陷入了升级螺旋。到4月11日,双方加征的关税已达到了极具阻碍性的水平。最终,通过在日内瓦的谈判,双方得以解除各自的报复性措施,避免了贸易关系的崩溃。
**双方都宣称胜利。**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实现了“相互降低关税”的目标,北京也承诺恢复稀土和磁体的出口。与此同时,中国获得了美方“无意与中国脱钩”的口头承诺,以及建立未来双边谈判机制的共识。
**此后,双方围绕出口管制的持续或升级成为新的核心争议点。**6月10日,双方在伦敦就一项新框架展开谈判,旨在实现进一步降温。但即便如此,中美之间的停火状态依然可能破裂。
尽管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仍存不确定性,但有几点教训已较为清晰:
1. 经济对抗更取决于
政治意愿是否能承受痛苦
,而非痛苦本身。
北京认为其策略成功:进行反制、让国内做好长期斗争准备、并等待华盛顿主动寻找台阶下。这一策略今后可能再次被采用。
2. 与美国的贸易禁运对中国会造成伤害,
但这种脆弱性正在减少
。
中国正在转向其他出口市场,并努力减少对外部的进口依赖。然而,中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如美国控制的软件)上的依赖仍然是更严重的弱点。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国内经济较为疲软的背景下,若遭遇贸易冲击,影响会更为直接。
3. 美国近期的行动从侧面
印证了中国高层推行科技自主与产业自立政策的必要性
。
不论未来双边谈判的结果如何,这些政策都不会被放弃。尽管中国经济受到内需疲软的困扰,但在最近一轮贸易战中,中国在制造业与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仍显得非常突出。
这场贸易战既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考验,也是对美国经济施压能力的检验。尽管华盛顿在贸易上对北京仍有很大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正在减弱;而与此同时,中国凭借出口在贸易中的影响力正在增强。
如果未来的冲突重点从关税转向出口管制,那将可能导致冲击范围更小但影响更深的后果。例如,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与美国的电动车产业都可能受到严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