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者下流”这句话出自《老子》第61章,原文如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之,或下而取之。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整段翻译与解释如下:
白话翻译:
大国就好比江河的下游,是万水汇聚之处,是天下交往的中心,像是雌性的存在。雌性常以柔弱安静战胜雄性,以退让居下为胜。因此,大国如果肯屈就小国,就能赢得小国;小国如果屈从于大国,也能得到大国的庇护。所以,有时是通过屈下而赢得别人,有时是因为屈下而被接受。大国无非是想统合人民,小国无非是想依附强者。既然双方都能如愿以偿,那么大国就应当谦卑居下。
核心思想:
这段话体现的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谦下得人”**的道家政治智慧。老子认为:
- 真正的强国应该像江河一样处于低位,包容万物;
- 强者要谦虚,才能赢得弱者的归附;
- 统治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以柔制刚,非靠征服,而是靠德行、谦让赢得人心。
在国际关系中的含义:
“大国者下流”常被引用来说明一个大国的风范不在于压迫和控制,而在于包容、谦让与引领。通过示弱而不是霸道,才能真正赢得小国的信任与支持。
将老子“大国者下流”的思想延伸到当代外交,特别是中美关系,可以得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启示。下面我从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一、大国风范:不是靠“压”而是靠“容”
老子的“下流”不是低贱,而是居下以容天下,像江河一样汇集百川。对现代大国来说,这意味着:
- 不是通过武力、制裁、霸权赢得尊重,
- 而是通过包容、理解、合作与道义引领世界。
比如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若彼此都坚持“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就会不断激化冲突;而若有一方能主动“下流”,示以谦和与耐心,反而能化解紧张,赢得人心。
二、中国外交的“道家路径”
中国近年来在外交语言中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称霸、不搞扩张”,这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国者下流”的思维:通过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来获取小国信任。
-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通常采取合作共建、不干涉内政的姿态,以经济互联互通带动伙伴国家发展。
- 这符合老子所说:“小国欲入事人,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彼此各得其所,和平共处。
三、美国的“上位逻辑”与挑战
美国长期奉行的是“领导型”或“主导型”外交模式,习惯于以“规则制定者”自居。这与老子的“以退为进”相反,更像“以压为赢”。
但近年来,美国在多个地区(中东、乌克兰、印太)都遭遇挑战,说明靠强压手段维系全球主导地位的成本越来越高,效果却越来越差。
——这时,“大国者下流”的智慧值得借鉴:放下姿态,平等协商,反而可能更有全球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