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新冷战加剧了国内反亚裔种族主义

 

美国外交政策会对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美国推行敌对的反华外交政策时,美国亚裔和华裔群体的种族主义和压迫就会加剧。

另一方面,当与中国的关系良好时,例如二战期间或 20 世纪 80 年代,主流媒体将美籍华人描绘成友好、爱国的“模范少数族裔”。

随着美帝国主义对华新冷战升温,熟悉的模式正在新的条件下重演。

历史背景

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雇佣了大量中国移民修建横贯大陆铁路的西段,该铁路于1869年竣工。然而,在铁路竣工仪式上,却没有华裔工人受邀参加。尤其是在重建运动被推翻之后,种族主义情绪盛行,1882年《排华法案》得以签署。该法案禁止华裔工人进入美国;这是第一部针对特定族裔或原籍国的反移民法案。

1913年,小说 《阴险的傅满洲》 大获成功,并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充斥着对潜伏已久、阴险的傅博士的种族主义刻板印象。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和中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成为重要的盟友,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侵略。

美国媒体对中国大规模抗战的报道非常正面。例如,赛珍珠的小说 《大地》 对中国农民和人民的苦难进行了充满同情的描写,并成为美国畅销书。《 时代》 杂志的封面上,蒋介石总统面带微笑。蒋介石夫人也曾访问白宫,为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更多援助而进行公开宣传。

然而,随着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并取得政权,文化和社会形象再次发生改变。中国如今已成为冷战时期的敌人,那些对华友好的人士也被迫噤声。被认为“对华软弱”的美国国务院官员被解职,许多外交官的职业生涯也随之毁于一旦。

韩国人被称为“gook”(意为“亚洲佬”),在社会主义大规模建设项目中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中国工人被称为“蓝蚂蚁”。正如电影 《满洲候选人》所描绘的那样,亚洲共产党人被认为是可怕的心理专家,擅长给倒霉的西方人“洗脑” 。同样,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媒体和流行文化中对越南人的种族主义描述也很常见。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以及80年代美国企业扩大对中国资本主义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中国人再次被描绘成可爱友好的形象。教育和文化交流迅速发展,许多中国人来到美国大学学习和从事研究。

主流媒体将亚裔描绘成模范少数族裔,他们勤奋努力、认真对待教育、注重家庭、事业有成。小说 《喜福会》 曾是全国畅销书,并被改编成热门电影。2008年北京奥运会堪称电视界的盛事,受到美国观众的广泛关注,新闻评论员也对此赞叹不已。

关系恶化

然而,随着2008-2009年经济大衰退的到来,情况再次发生变化。尽管中国出口行业损失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但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刺激支出来应对,用于建设铁路、住房和农村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利率,并降低了地方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很快,经济再次快速增长。

中国成功应对危机,保持增长与稳定,与西方经济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统治阶级越来越担心迅速崛起的中国会成为经济强国,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同等竞争对手”。

因此,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11年宣布“重返亚洲”战略,将军事规划和资源转向东亚,尤其是在中国周边建立军事基地和联盟。奥巴马政府加大了对华军事压力,但同时在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合作,包括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时期,美中关系急剧恶化。他的2018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将中国确定为大国竞争新时代对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主要长期挑战。

2018年,特朗普单方面提高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并对中国领先的高科技电信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施了销售禁令和制裁,旨在阻止其尖端制造能力。美国甚至威胁加拿大绑架了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两年后,她被解除软禁。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特朗普借用反华种族主义,将自身失职归咎于他人,并以此为借口,将“中国病毒”和“功夫流感”等冠以“中国病毒”等字眼。与此同时,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数量也急剧上升。

旧金山州立大学一位教授创立的“停止仇恨亚裔美国人”(Stop AAPI Hate)组织收集了显示这一增长的数据。当时,街头充斥着辱骂,一些华裔老人甚至不敢乘坐当地公交车或步行去杂货店。此外,还发生了直接暴力事件,最终导致亚特兰大水疗中心枪击案,造成六名亚裔女性丧生。

共和党政府还启动了“中国计划”,将数百名涉嫌为中国制造安全隐患、间谍和技术窃贼的美国主要大学和研究中心的人员列入黑名单。该项目并未揭露真正的间谍,却让麻省理工学院、田纳西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等多所大学的一些杰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遭受打击。

一些被针对的人离开岗位,返回中国,在不信任的氛围中,这已成为一种趋势。哈佛大学著名纳米科学家查尔斯·利伯被指控与武汉理工大学秘密合作;他离开哈佛大学,前往亚洲寻求发展机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将华裔科学家列为潜在安全风险进行调查。西北大学的吴珍博士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实验室被关闭,职业生涯也遭受重创。她于2024年7月10日自杀身亡。在《南华 早报》报道这起悲剧事件的调查过程中,西北大学拒绝提供任何关于她的信息,甚至在她去世后也没有在其网站上设立悼念仪式。

反共产主义成为焦点

拜登政府和主流媒体加大反华政策力度,重点阻止美国向中国出售先进硅芯片等高科技产品,试图在“激烈竞争”中击败中国。

强硬的反共势力在国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共和党主导的美国众议院成立了“美国与中国共产党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专门研究和倡导反华反共政策。该委员会起草并推动了各种反华立法。

美国许多州重新推行“外侨土地法”,禁止向中国公民出售土地和房产;这让人想起1922年华盛顿州禁止日本移民拥有房产的法律。实际上,“外侨土地法”本质上既歧视公民,也歧视移民。

美国国会提出一项法案,禁止中国公民获得赴美留学的学生签证——这是一种新的排斥形式。虽然该法案尚未正式生效,但赴美就读大学的中国人数正在急剧下降。这项2024年的反华立法突袭带有一丝偏执的色彩,似乎在暗示一种对敌对的中国以某种方式接管美国市场的担忧。

2023年,波士顿一名华裔美国工人、“团结共产主义地方工会”(Unite Here Local 26)的退休成员因涉嫌在一场支持台独的活动上拍照而被捕,并被指控为外国政府的未注册代理人。最终,审判结果显示所有指控均无罪,但这起事件反映出,在华人社区,例如支持社会主义中国或中国政府时,他们被迫保持谨慎和恐惧的氛围。

特朗普第二届政府

特朗普第二届政府上任伊始就颁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最早的一项行政命令于1月20日颁布,限制了非美国公民移民子女的出生公民权。这一问题在华人社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因为华人社区长期以来一直否认公民身份和移民权利。

这项行政命令被联邦法官阻止,理由是它明显违反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该修正案保障所有在美国出生的人都拥有美国公民身份。最高法院定于5月审理此案。

1898年,黄金德和华人社区提起的诉讼中,最高法院支持了出生公民权。但直到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后,华人才被允许申请入籍。二战期间,中美两国曾是共同抗击法西斯的盟友,但如今,“永远的外国人”刻板印象却死灰复燃。

特朗普的反移民和反外国人运动又带来了新的受害者。“中国倡议”也死灰复燃:印第安纳大学一位来自中国的终身教授在突然受到审查后与妻子一起失踪。在另一场针对高等教育的攻击中,美国众议院中国共产党特别委员会致信包括马里兰大学在内的几所知名大学,指示对校园内中国人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展开调查。

与此同时,ICE加大了对移民社区的压力,逮捕了包括合法移民在内的人员。南加州各地举行了支持移民权利的集会,全国范围内也举行了“无移民日”抗议活动,以反对特朗普的大规模驱逐计划。在许多情况下,外国学生的签证突然被吊销,随后又恢复,最终又被吊销。

这些措施都加剧了仇外心理和种族主义的氛围。一些美籍华人因担心被拒绝入境而不愿回国探望家人和祖先。

没有冷战2.0

极右翼反共人士在2025年国会会期之初提出立法,否定“一个中国”政策,完全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此举将引发一场战争;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第一条“红线”。

与此同时,特朗普发动了一场全球关税战,将中国列为主要问题,并设定了145%和245%等荒谬的关税。关税战加剧了美中关系的持续恶化,并加剧了美国国内反华的压制气氛。

国际工人阶级不希望战争。当务之急是反对冷战2.0,致力于和平,并支持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和中国的倡议,以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战争和贫困等全球问题。

美帝国主义把世界分裂成敌对阵营,这是错误的策略。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繁荣与合作。美国对外推行霸权政策,在国内助长种族主义;在国内争取正义与自由的斗争,也是在国外争取和平的斗争。

谷歌翻译US imperialism’s New Cold War against China fosters anti-Asian racism at home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