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伪政权是一个盘剥型的极权政权,它遵循的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商鞅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商鞅,闯入人间的恶魔”:驭民五术的罪恶
发布日期:2020-03-04

 

 

《商君书》为统治者总结了驭民五术:

 


1. 愚民:统一思想。

 

愚民就是实行文化专职,让百姓愚昧无知。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垦令》中有是语,“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这是一个版本,另一版本则为“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2. 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商君书》有曰:“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又曰:“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弱民的内容之一,是不让人民拥有兵器。秦统一天下后,收天下之兵于咸阳,铸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商鞅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削弱人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人民的力量:“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固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商鞅的看法就是要想战胜敌国,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人民,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愚民,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3. 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这不禁让人想起驴拉磨时,主人为了让驴专心拉磨,会把驴的眼睛蒙上。法家比驴的主人想得更加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还要塞上耳朵,堵住嘴巴。在法家心中,人不如驴。

 

4. 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规定,老百姓家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受刑。商鞅为何视人不如畜生,让人民没有一丝尊严呢?《商君书》如是回答:“民辱则尊官。”《弱民》说:“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5. 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

 

贫民就是让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使人民“家无积粟”。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弱民》,“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鲍鹏山曾经坦言:在了解商鞅这个人物以后,感觉非常震撼。

 

我没有想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种政治主张,有这样的一种政治能力,并且政治主张、政治能力在中国实际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广泛的,长时间在使用,这对中国来说是很悲剧性的事情。


《商君书》为秦国的商鞅变法提供了强大了的理论支柱,是秦国走向强大、统一六国的理论基石。

 

那么,《商君书》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呢?商鞅为什么能够提出这样的治理国家的理论呢?

 

其实,要了解《商君书》,先要了解《商君书》的作者,商鞅。

 

《史记》对商鞅的记载有这样一句话:“少好刑名之学”,这是他的兴趣爱好,当时秦国地处偏僻,被诸侯看不起,不带他玩,他有点自卑,很倔强,长期受到歧视,是受害者的心理。

 

此时,秦孝公下了一个诏:“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诏后就去了秦国,跟秦孝公有几次会面。

 

一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二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

 

三见卫鞅——鞅说: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商鞅本身是想搞帝道,想搞王道,在秦孝公处被冷遇之后才改变了霸道,其实商鞅是在试探秦孝公。而秦孝公也在试探商鞅,所以对初次和商鞅的很不满意。秦孝公和商鞅两个人互相试探以后发现对方是自己要找的人,一拍即合于是他们开始搞变法。

 

 

更具体地分析,《商君书》主要写了五点:

 

1.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儒家让君子成为人的道德模范,以好人带领坏人,君子带小人,社会往上走,孔子讲小人上达。商鞅的思想相反,他要以奸治民。

 

2.壹教,就是国家只有一种教育。以前钱钟书先生说不是不让人民不受教育,而是只受一种教育,韩非和李斯提倡以吏为师,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单独的老师,听官员的话就可以了,官员就是老师。

 

3.剥夺个人资产,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剥夺商人的财产,剥夺学者说话的权利。所以商人在商鞅的治理下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存空间,比如他不让你雇工,所有雇的员工给国家服劳役和兵役,还让你发工资,商人没法做了。

 

4.辱民、贫民、弱民——利于统治。商鞅说国家必须强大,人民必须卑弱,人民强了,国家不强了。还有如果通过前面的四种方法还不能把国家的强民全部制服和消灭,怎么办 ?

 

5.还有最后一招,叫杀力,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就是发动战争,商鞅看来有两个好处。首先发动战争,把对方引到别国国土上去,可以杀死别国的有生力量,同时本国的豪强之民也可以在战场上消耗掉。

 

总而言之,《商君书》最关键的就是国家只要一种民,就是生产与战争的机器,这就是商鞅的壹民政策。商鞅认为国家就要壹民,老百姓平常是农民、为国家生产粮食,一旦有战争就上战场,全民皆兵。国家只要一种“民”:耕战之民。国民只做一件事:农战。所以他说“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一切都要统一。

 

商鞅最后的死是很惨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直接被车裂,一种说他死后被车裂。商鞅最后成为了秦国逃犯、走投无路的时候,没人愿意帮助他,更没国家敢收留他,最终被车裂。

 

商鞅改造过的秦国在七国之争里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六国失败了,六国老百姓也失败了,秦国的老百姓成功了吗?秦国本来老百姓最惨,“什伍连坐,轻罪重刑,战陷即全家为奴。”所以刘邦召集秦国老百姓,讲了六个字,“父老苦秦久矣。”这一句话让秦国的老百姓热泪盈眶。

 

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输了。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功利而没有道义,这样的大国真的大吗?这样的强国真的强吗?有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们真的能明白吗?

 

很多人给予商鞅很高的历史评价,认为商鞅的变法可以富国强兵。其实,如果你真的穿越到了古代的秦国,你就会不这样看了。说实话,假设你生活在商鞅变法下的秦国,你会很不适应,甚至生不如死。对商鞅的国策,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把人民变成没有感情的机器!

看了《商君书》后,突然感到商鞅太可怕了,尤其是那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如果不行再杀之。公孙鞅的驭民五术是专为封建帝王一人的统治服务的,是封建帝王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核武器。商鞅在书里到底提了什么呢?

与儒家、墨家提出尚贤不同,商鞅主张尚奸,即选拔重用奸恶之人。《商君书》有曰:“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尚奸必出恶政,商鞅之恶政包括驭民五术:弱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其实还有第两术——虐民、壹民。下面详尽解析。

一、弱民。

《商君书》有曰:“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又曰:“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弱民的内容之一,是不让人民拥有兵器。秦统一天下后,收天下之兵于咸阳,铸十二金人。以弱天下之民。商鞅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削弱人民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削减人民的力量:“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故有国之道,务在弱民。”固而弱民的根本手段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商鞅的看法就是要想战胜敌国,首先就要控制自己的人民,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愚民,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只有使广大人民愚昧无知、朴实忠厚,人民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国家和君主,而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听从统治阶级的任意摆布,这样国家就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也就会更加牢固。

二、贫民。

贫民就是让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使人民“家无积粟”。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弱民》,“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三、疲民。

商鞅要求,百姓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这不禁让人想起驴拉磨时,主人为了让驴专心拉磨,会把驴的眼睛蒙上。法家比驴的主人想得更加周全,不但要蒙上眼睛,还要塞上耳朵,堵住嘴巴。在法家心中,人不如驴。

商鞅的“驭民五术”,大秦统一竟然靠这些

四、辱民。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规定,老百姓家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受刑。商鞅为何视人不如畜生,让人民没有一丝尊严呢?《商君书》如是回答:“民辱则尊官。”《弱民》说:“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五、愚民。

愚民就是实行文化专职,让百姓愚昧无知。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垦令》中有是语,“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这是一个版本,另一版本则为“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战争的胜利则是战胜敌国的最主要手段,故农、战是商鞅变法中最主要的内容,“圣人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使人民愚昧无知,“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

可见,商鞅之所以提出愚民主张,就是是为了使君主能够更好地统治和驱使人民,使人民专心从事农战,从而达到富国强兵、无敌于天下,“民愚则易治也”。

商鞅的“驭民五术”,大秦统一竟然靠这些
《商君书》

六、虐民。

《商君书》有曰:“以善治民,则民亲亲;以奸治民,则民亲制。”又曰:“重赏轻刑,民不爱上;重刑轻赏,则民爱上。”黄老学派继承了商鞅的虐民思想,把虐民发扬光大——夺,然后予;贫,然后富。天下可举!法家对臣民的要求是。大臣:“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人民:“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寡闻从令。”

七、壹民。

法家认为工商业是国家的蛀虫,必须消灭。秦朝统一天下后,以暴力手段将工商直接没籍,冲充为奴隶。只允许一种人存在——耕战之民。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儒家认为各行各业相对平等:农夫赴时、百工制器、商贾趋利。

不过从客观来说,当时的秦国,民风与中原六国相差极大,民风好私斗,法令不行,民风粗陋,被中原六国讥讽至甚。国府无藏金,民众无余粮,兵甲不强盛,亟待改革变法以图存。在当时实施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正如商鞅自己所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切都应该以当时的形势变化为转移,商鞅用这种方式把人强行捏合在一起只能是暂时的,但是并不能长久有效。数百年后的秦始皇也推行这种方式,结果却是土崩瓦解。商鞅的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虽然秦国依靠商鞅而强大起来,但没有仁义,最终还是土崩瓦解了。

中国历来的制度都是“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表面上披上儒家的外衣,其本质依然是法家思想,让人们当一些不开化的人,这也就导致中国千百年来最不缺的就是奴性和麻木不仁。当我们看到晚清时期中国人帮着英法联军运送后勤物资,看着中国人眼看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竟然还趁火打劫,看着这里面竟然有“华勇营”这个汉奸编队的时候。我们要斥责的不是这些人的缺乏国家观念,而是在这些人这些行为背后的可恶的制度。我们更应该咒骂的是千百年来坑害了中国无数人的“驭民五术”,只有破除了这些东西,中国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