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苏联与德国的关系经历了从短暂合作(1939—1941)到全面战争(1941—1945)的剧烈转变。以下是关键阶段的概述:
1. 战前关系:意识形态对立但短暂合作
-
1933年前:德国(魏玛共和国)与苏联有一定军事合作(如《拉帕洛条约》,1922年)。
-
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纳粹反共,苏联与德国关系恶化,苏联转向与英法谈判集体安全体系,但未成功。
2.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
-
背景:英法对德绥靖,苏联担心被孤立;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
-
内容:
-
公开部分:承诺互不攻击,保持中立。
-
秘密议定书:划分东欧势力范围(如波兰西部归德国,东部归苏联;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比萨拉比亚划为苏联势力范围)。
-
-
后果:
-
德国得以无后顾之忧入侵波兰(1939年9月,二战爆发)。
-
苏联趁机占领东波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1940年),发动苏芬战争(1939—1940)。
-
3. 经济合作(1939—1941)
-
贸易协定:苏联向德国提供石油、粮食、矿产等战略物资;德国提供工业设备、技术。
-
苏联的盘算:争取时间备战;德国的需求:规避英国海上封锁。
-
实际效果:德国更受益,苏联未能完全做好战争准备。
4. 关系破裂: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6月)
-
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撕毁条约,1941年6月22日突袭苏联,目标是快速灭亡苏联(“闪电战”)。
-
苏联的误判:斯大林忽视情报警告,导致初期溃败(如基辅战役、明斯克合围)。
5. 全面战争(1941—1945)
-
苏联转向同盟国:与美英结盟(《大西洋宪章》、租借法案)。
-
转折点:
-
莫斯科保卫战(1941—1942):德军首次重大失败。
-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战争转折。
-
库尔斯克会战(1943):德军最后一次战略进攻失败。
-
-
苏联反攻:1944年收复领土,1945年攻入柏林。
6. 战后影响
-
德国战败:苏联占领东德,建立东德政权(1949年)。
-
冷战格局:苏德对抗演变为东西方阵营对峙。
关键点总结
-
合作仅是权宜之计:双方互不信任,希特勒始终视苏联为“生存空间”目标。
-
苏联的代价:初期战略失误导致巨大损失(约2700万人死亡),但最终成为击败纳粹的主力。
-
地缘政治重塑:苏联通过战争扩张影响力,奠定战后超级大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