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与尼克松:两场经济体系重构的对照

来源: 2025-04-13 04:25:5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从美元脱钩到关税重塑,全球化的再平衡进行时

引言:

本周六,川普政府宣布豁免部分从中国进口的电子高科技产品关税,这一调整引发了各方对于其贸易战略走向的重新评估。与此同时,围绕关税战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讨论愈发升温。若将当前局势与1970年代尼克松政府的经济政策相对照,二者之间既有相似,也有深刻不同。本文将从历史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川普与尼克松所推动的全球经济秩序重建,并探讨川普是否能像尼克松一样,借“危机”重新定义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一、两个时代,两种背景:从布雷顿森林到后全球化

尼克松时代(1971年):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锚定美元。战后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但到60年代末经济过热,越战支出庞大,美元信用面临严重挑战。

政策举措:

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

实施90天工资物价冻结以控制通胀;

对进口商品征收10%附加关税,迫使盟友重新估值本币。

战略目标:缓解国际收支压力,重建美国竞争力,重塑全球货币秩序。

结果:布雷顿体系解体,美元霸权反而因其“自由浮动”地位得以加强。
 

川普时代(2025年):

背景:全球化遭遇民粹反弹,美国面临产业空心化与社会分化。中美战略竞争升级,美国选民要求重振制造业、限制外部依赖。

政策举措:

向中国、加拿大、欧洲等经济体加征高额关税;

重谈贸易协定(如NAFTA),退出或搁置多边协议(如TPP);

推动本土化政策,鼓励芯片、稀土、关键原料回流美国。

战略目标:遏制中国技术崛起、重塑供应链主导权、调整贸易结构。

最新动态: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产品豁免关税,显示政策具备一定灵活性。

 

二、手段相似,逻辑各异:

尽管尼克松与川普相隔半个世纪,但在经济政策上,两者都选择了**“对外施压、对内稳固”的组合拳**,手段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对外采取激烈措施:

尼克松于1971年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终结了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关系,震动世界金融秩序;

而川普则大幅提升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税,甚至对长期盟友加拿大、欧盟、日本等也毫不手软,意图重塑贸易规则。

对内试图稳住人心:

尼克松配套实施工资和物价冻结,控制通胀;

川普则大幅减税、放松监管,鼓励制造业回流。

然而,两者背后的逻辑根基却明显不同:

尼克松时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和债权国,政策目标是稳住美元信誉,扩大出口,巩固战后主导地位;

川普时代,美国已转型为以金融与科技为主导的消费型经济体,同时是全球最大债务国,政策核心是“逆全球化”,试图通过关税和产业保护,重塑中下阶层对美国梦的信心。

可以说,手段看似相似,实则逻辑各异、背景迥然:

尼克松是在一个强势美元体系中“主动拆旧立新”;

川普则是在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背景下,“被动而激进地纠偏”。

 

三、川普能否“再次成功”?

“成功”的定义,是指能否以结构性政策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再平衡,并强化美国在其中的长期战略优势。

当前川普所面临的挑战包括:

1. 世界已高度多极化:不像1970年代,今日世界经济权力分布更分散,协调成本显著上升。

2. 供应链高度交错:美国企业深度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全面脱钩将带来巨大成本与风险。

3. 美元体系虽强但信任削弱:去美元化趋势渐显,各国寻求支付多元化,美国金融优势面临长期挑战。

4. 选举政治影响政策连贯性:政策变动频繁,盟友与企业难以预期。

从以上维度来看,川普虽可能在某些议题上取得短期谈判成果,但若无后续制度化安排与多边协同,要想如尼克松一样深度重构全球秩序,仍面临较大障碍。

 

四、全球化的伤痕与再平衡

确实,美国凭借美元主导地位,进口物美价廉商品,同时发行国债让中国、日本等国回流资金——这是全球化的“美元循环”。

然而,美国精英“赚了全球的钱”,但选民“感受到的是伤害”。川普的政策诉求,正是对这种结构性不平衡的回应,尽管其手段饱受争议。

 

结语:

尼克松终结了黄金本位,开启了“信用美元”时代,令美国主导权更加稳固。川普则试图用关税与产业政策开启“战略安全全球化”新篇章。历史能否再次复制?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