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不难找到原书内容。这14个谬误不像是来马斯·索维尔《社会正义谬误》

核心主题:“社会正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思考和对待这个问题。

 

谬误一:「机会均等谬误」:自然不平等是比较小或者比较基本的;人为设置的不平等才是最严重的不平等。如果机会真的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表现就应该一样。应该追求「机会均等」。

 

事实是:

 

1.自然不平等,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我们观察到的那些各族群不成比例的现象,其实是最自然的现象。族群跟族群本来就不一样,都是各自有各自擅长的项目。

 

2.自然环境不是平等环境,地理环境就是特别不平等的因素;有些不平等的因素是生理性的;有些不平等是一出生就决定的;还有些不平等纯粹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因素,是历史路径依赖。

 

3.这些既不是永久的不平等,也不是全面的不平等。在这个局面下是优势,在下一个局面就可能是弱势,如果你把视野放大,你会发现每个族群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项目。

 

4.我们似乎应该关注动态的、全面的平等,而不是在每个细小领域要求绝对平等。

 

谬误二:「种族谬误」:如果一个种族的整体表现不够好,那就要么是因为这个种族基因不行,要么就是因为这个种族受到了系统性的歧视。为啥黑人的境遇不好?因为黑人被白人歧视。我们要给黑人补偿。

 

事实是:

 

1.住在哪里,比遗传更能解释智商差异。来自闭塞山区的白人群体,在智商测验中的得分就跟黑人一样低,甚至可能比黑人更低。

 

2.智商不是由少数基因决定的、特别容易回归均值,再加上环境的影响也很大,种族不存在决定性的天生智商。

 

3.事实上「单亲家庭」这个因素,比种族因素更能解释贫困。有很多别的因素比种族因素更能解释种族的差异,而且一个种族内部的差异比种族之间的差异更大。

 

4.让社会自发演化更安全,反对激烈的人为干预。

 

谬误三:「无知之幕」:用给一个虚拟游戏设定规则的方式,理性推导出来社会正义,才能保证客观、才可能是真正公平的。

 

事实是:

 

1.真实社会不是游戏,没有外部程序员能随意输入设定 —— 要说安排,只可能是政府来安排。而这就意味着为了达成这样的社会正义,必须把更多的权力交给政府。政府权力扩大在任何时候都是危险的,因为政府一定会乱作为,个人自由一定会受到破坏。

 

2.很多学者研究的都是「可欲性」,也就是“什么样的社会局面是我们想要的” —— 而不是「可行性」,也就是那样的社会局面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

 

谬误四:「贫富差距增大」:测量贫富差距的标准方法是看基尼系数,更直观的办法是考察少数富人拿走了全社会多少财富。这个截面数据告诉我们:过去这几十年间,美国的贫富差距正在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问题非常严重。

 

事实是:

 

1.美国所谓的贫富差距远远不是把人分成了“穷人”、“富人”两个互相隔离的阶层,而是大多数人都拿过低收入也拿过高收入。

 

2.截面数据证明高收入者现在赚钱越来越容易了 —— 这可能是因为科技进步让知识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绝对的贫富差距拉大了 —— 因为你也可以进入高收入圈层。

 

3.美国*家庭*收入增长的确停滞了,但是要考虑到,美国家庭变小了。每个家庭的平均人数在下降,但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51%。

 

4.跟自己比,美国穷人不是绝对的穷人;跟外国比,美国穷人绝对不是穷人。

 

5.现实是美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并没有*那么*不公平。

 

谬误五:「追求社会正义」:可欲性不是利益计算那种工具理性,而是价值观的感召。提供可欲性,就是社会正义的意义。既然老百姓渴望正义,政客为了凝聚权力就必须推动正义。大家要一起努力建设。

 

事实是:

 

1.各方对“什么是正义的”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各方都认为这个局面是更加正义的,但是对实现这个局面的可行性有不同的看法。

 

2.以社会正义为出发点、号称为弱势群体办事的经济政策,最终结果恰恰伤害最大的就是弱势群体。经济学家早知道这些,可是老百姓一直被情绪愚弄,政客一直借此争取更多权力,结果就是同样的剧情反复上演。

 

谬误六:「棋子谬误」:对待贫富差距问题,解决方案是劫富济贫、价格管制政策、设定最低工资。政策制定者把别人都当成了可以随意摆弄的棋子。

 

事实是:

 

1.价格管制只会打乱供需关系,让生产者不愿意多生产,于是导致商品短缺,市场会被大大破坏。而种种打着社会正义旗号实施的经济政策,大多收获的是让社会更不正义。

 

2.有了最低工资法,那么企业主再雇佣不熟练工人就没意义了。于是年轻人失去了打工机会。最低工资法降低了歧视的成本。

 

3.支持劫富济贫的老百姓容易被情绪驱动。真正的棋子其实是老百姓:因为当你被某种情绪驱使的时候,你没有自由意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