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很重要!
如果说我们的初心是这样的,或者说应该是这样的,至少应该认为这样是对的,大约不会有太多的人表示反对。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的人大多数时间是被当作工具,而剩下的时间则是被当作需要警惕的对象,自古已然。“水亦载舟,亦覆舟”这句经典名言说出了很多内情。
或许认为“人很重要”的只是我等小人物,而小人物的价值观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哪怕小人物数量巨大,哪怕小人物们也有共识。
那么规则是个什么鬼呢?规则就是必须遵守的东西,否则你就要受到惩罚。可规则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有些听都没听到过,先不说怎么遵守,就问为什么要遵守?我又没有坏心,又没有想害人。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规则这个问题上,既有“规则就是规则”的规则主义者,也有“世界第一条规则就是没有规则”的自由主义者。当然上面的说法是极端的情况,绝大多数人会站在两者之间,先看看那种说法对自己比较有利。
就算是我自己大大地质疑了一番规则,如果扪心自问要不要规则,答案也不会是否定的。理由是“没有规矩,那可怎么得了啊”!看吧,其实我们大脑中早就固化了些东西,就像那个“固”字,厚厚的城墙,好有安全感,但也被封禁其中,出不来。
咱也不说什么稀奇古怪的规则,就说你去商店买东西,你得给钱,不给钱不能拿东西,否则叫抢,这没毛病吧?零元购带着计算器抢,警察带着计算器算要不要抓,这个属于段子,另说。
不过,买东西要算数,不然多了少了的说不清,所以数字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商业、经济都离不开数字,数字是我们的好伙伴。然而,细思极恐的是,真是这样吗?
数字是工具还是目的,数字重要还是人重要!?
我们苦哈哈地去做那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事,难道不是为了数字?国家发展经济难道不应该是为了人,为人提供需要的衣食住行,而是为了GDP?据说今年国家发展经济的重点是拉动内需,让经济这个车轮转起来,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配置资源也要让人们去花钱,从经济学上讲似乎也没毛病。但是以前我们讲美德是勤劳节俭,以后变成花钱大手大脚?好像有点转不过这个弯。
想想挺奇怪,人和数字的关系怎么就变了呢?什么时候变的呢?咱们往前倒腾倒腾历史,最早人类处于刨食阶段,那时候没有私有制,没有所谓的经济,赚了赔了肚子说了算。那时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肚子,所以肚子是老大,那时候如果有经济学,那也是肚子经济学。后来人长本事了,有剩余了,于是需要区分这东西是谁的,于是有了交换,多啊少了,赚了赔了的,于是,用到了数字。似乎自从有了数字开始,就有以获取数字为目的人。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生长在由大山、荒漠以及大海围出来的相对封闭的一大块地方,发展出的是大一统的农耕型文明,重农轻商。虽然也摆脱不了为了数字的宿命,但也能守本分,知道根在哪儿。即便今天的中国人,也还是有了点数字就想着怎么换成房子和地,老祖宗那点尿性都刻在基因里了!
而起源于中东的基督教文明,讲究重商守信。这和地缘也有很大关系,在三大洲交汇处,任何一个方向的背后都是无穷无尽的战争潜力,自己想种地吧还特么的是沙漠,只能夹缝中求生存,所以能活下来到最后的,一定是人精中的人精!
犹太人放贷积累下的经验发展出基于信贷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就是数字加规则的一套组合拳,最后严谨地证明了,你的都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为什么西方文明特别重视这个信和规则,以及强调形式正义呢?我好不容易严谨地证明了,你的都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而你要是跟我耍赖不认,那岂不是很麻烦?所以你必须有信!
信不只是诚信的信,同样还是信仰的信。现代西方经济学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信仰,是一个“理性人”定义下的算法,而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相信,人就是“理性人”。至少你认为人应当理性,在社会及经济生活中,人按照“理性人”那样选择、决策就是对的,是好的,是善的!是这样吧?是这样吗?
人在数字面前显得如此的弱小,为了数字人可以杀人,可以发动战争,大量地杀人,美其名曰“理性”。这些早就不是什么意外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甚至是“哪怕是我,也会这样选”的理所当然。
而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是,数字还成了精,进化成了AI,这还怎么练?也难怪马斯克要跑,或许到了火星下面的问题会有另一套答案。
人和数字哪个更重要?哪个是工具?哪个是目的?
这时候我想到的一个词叫:智慧果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