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volt 宣布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寻求重组,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 勇武的加兰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404994/answer/47083558518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97404994/answer/470835585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得我这瑞典人来答。。
这话题我等了几天翻阅了好几个问题,看了几十个回答,愣是没有看到一个完全满意的,唯一有个回答的老哥是中方的合作工程师还可以,但是过于重视细节。这问题其实没这么复杂。最后我觉得还是我来说一下吧,毕竟我算吃这碗饭的。。
我先跟你客观分析说一通,再跟你盘一下我对他们的印象和一些消息。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事情没有那么复杂。先说选址,他家的工厂所在城市叫Skellefteå,这城市在瑞典这个位置,下方红圈。我在瑞典待了13年也没去过这地方,但我知道,因为这地方的冰球队制霸北欧。

咋一看不明白,我再给你看个图。

这地方冬天长这样。

当地人冬天只有三件事情做。



当然,坦诚地来讲,Skellefteå在北欧极北城市里面算是还可以的,因为冬季气温平均也就零下十度都不到(刚刚差了雪季平均零下八度)然后因为有金矿,附近还有很好的风力发电条件,所以也有发电厂,爱立信也在这里有象征性的办公室。
但这关你做电池的什么事?
Northvolt在2017年的发布会上给出的官方理由是因为这里有很好的清洁能源发电厂以及贵金属矿厂。
这两个都是真的,但没有一点说服力。你做电池的灌什么电重要吗?就算要灌清洁的电那非得在人家家门口灌?就舍不得这点钱?至于矿更没说法了,据我所知电池里面很多重要材料实际上依赖瑞典国外进口,少部分可以采用瑞典本地的还是那句话,你差这点吗?最后事实也是证明了这一点,他非常依赖中国供应商,不管是机器还是原料。
为此牺牲的是什么呢?
- 人力:几乎没有瑞典年轻人愿意来,我知道有小留为了留在瑞典去他们那儿上班,也就这种为了居留没办法的会考虑他们家。
- 物流:不用多说了,冬季的公路运输非常困难,基本依赖铁路,据我听说的他们有时候设备还会卡在路上。
- 研发与生产高度分离:他的研发部门在斯德哥尔摩旁边的小城市韦斯特罗斯,而厂区在北极圈。我认识的northvolt工程师没有愿意去实地看的,只有不得已了才去一次。中国的工程师一般什么情况?很多要驻场吧?
我第一次知道他们的布局非常早,是2019年。我当时博士毕业在研究院做博后,给工业界专门做咨询,我和我老板就参与了他们的咨询会议。
我印象很深刻,他们那个CEO宣布他们的布局计划的时候人都不在瑞典,我还很不懂事地问其中一个高管为什么要选择Skellefteå我觉得那里的条件并不理想,我听他们高管给我解释场面话的时候看到我老板给我疯狂递眼色,顿时就会意闭嘴了。
后来我跟我老板说这个事,老板直接跟我说:“我们就是来拿钱背书的,不是真做咨询的,你要懂事别乱讲话,组里靠这个吃饭呢。”
说句题外话我真还得感谢我老板带我参加这种会议,拿钱是一方面,关键是当年认识了很多人为我日后做这个汽车AI的咨询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给我镀了金,更学了一波人情世故。
说回来,那他们为什么选择Skellefteå呢?其实就一句话,吃财政饭。
首先他们当年的虎皮大旗是做的很好的,18年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新能源车刚刚开始气势吸引投资和关注度的时间点。那会儿疫情还没来,欧洲国家也还有闲心闲钱去搞这个绿色经济和环保政策。
更重要的是,他打的“欧洲人自己的新能源电池”这个口号非常到位,初期第一波150亿美元的融资,瑞典政府一家就给了50亿美元。后续他总共在瑞典融资到了600亿美元,其中除开高盛这种投行,相当一部分都是汽车产业的股东(大众,宝马..),甚至还有持股超过5%的瑞典国家养老基金。
草,说到这个我才意识到老子也是亏了钱的股东,干。
他们选择Skellefteå也是因为当地愿意给他们提供极其优惠的土地和合规政策,Skellefteå政府直接在各个场合给他们站台,确保他们的运营流畅。比如我听说他们员工的居留卡好像都批得要快一点。。
不只是瑞典,海外像德国和挪威也对他们的关注度相当高。德国作为欧洲第一汽车生产国,在新能源电池技术上本来就有迫切需求,northvolt这波成立他们愿意不愿意,都得有所表示,不然说不过去。对于德国车厂来说,如果能在欧洲建立自己的电池供应链,那就算贵点差点也得捏着鼻子认了,毕竟这可是“欧洲人的电池”。事实也是如此,northvolt生产里面最大的冤大头就是德国两家车厂:宝马和大众。
拿宝马来说,宝马20年给northvolt下了20亿欧元的一期订单,不可谓不豪华,而且足足给了3年的完成时间,后来因为疫情还主动延迟到了24年。那你猜这批货现在的的完成度是多少?
10%,这是我个人掌握的业内信息,不保真,但反正很低就是了。
宝马自己的发言人说的是目前的工程进度远远滞后于预期,且生产出来的电池质量不合格,即使能够完成这批订单到时候的电池也基本完全落后于时代,随后撤回订单。
一山更比一山高,宝马至少还保住了尾款,大众作为持股21%的最大股东,先后多次投资达到16亿欧元,其中上一次追加的6亿还是为了保住自己最大股东的身份,不可谓不是寄予厚望。然而这部分是亏的啥都不剩了。
一句话,northvolt一开始的策略就是对欧洲自主新能源政策的迎合甚至可以说是结合地缘政治现状的经济绑架。
但是下面有些阴谋论并不同意,这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骗局,northvolt其实的确是想好好做的,但是不是你们理解的那种好好做。
northvolt的目的是用中国供应商提供关键技术和材料,然后在瑞典进行后续组装加工,最后靠政策和地缘政治成为欧洲的首选独家供应商。
贵?不怕的。在瑞典生产的这部分溢出成本欧洲人会捏着鼻子买单的。而且政府为了就业和政治影响也会护他们到最后一刻,就像沃尔沃这车一样,哪怕出了瑞典你都看不到几辆但是瑞典该买还是买。
中国人?不是问题。事实也是如此,国内的供应商生产商是非常务实的,并不会反过来像西方人对中国人做的那样各种做限制。实际上瑞典这次国内有一部分人就想要甩锅说是中国人在里面捣鬼没有好好尽到供应商义务,但其实大部分瑞典人还是非常明智地指出了中方没什么问题,northvolt面临的问题在沃尔沃,abb和斯堪尼亚和国内的合作中都面临过,northvolt解决不了纯粹是他自己的问题,这一点连瑞典人都明白。
欧洲自己的绿色电池,就是他们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卖点,所有的溢价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他这几年什么生产事故,员工无法交流,生产效率低都是表象,最大的失误其实就两点。
- 疫情
- 管理
先说疫情。疫情期间northvolt确实是受到了严重影响,尽管瑞典的防疫政策很松散,但是northvolt作为生产密集行业还是在最初的大半年时间里限制了工人的个数;研发部门更是集体居家办公,这肯定是对一个刚刚成立几年的公司在生产效率上造成了很大打击的。
另一方面,国际供应链在那段时间也是一团糟,尤其是中国。因为中国当时严格的防疫政策,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和销售都没有办法亲自前往瑞典考察,一是航班而是回国的隔离问题。这在当时给northvolt确实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也是瑞典人甩锅的一个理由。但你觉得中国供应商步不行你干嘛不换?
当然,最要命的都不是以上方面。
对于疫情这个要素来说,最要命的是疫情后欧洲不提绿色能源这一茬了!
国内的人感受可能不同,如果是在欧洲的IP应该能够发现近两年欧洲对于绿色环保这个概念的提的越来越少,尤其是俄乌战争以后政策上更是没有实际行动了。以德国绿党为代表的鼓吹环保的政党在各国政府都面临支持率下滑甚至垮台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电动车的步步紧逼也在让德国车企越来越等不起,宝马这次在撤回订单后也就转向韩国三星了,一方面当然是为了不依赖中国供应商,另一方面当然更是要保障自家车型研发不受电池供应的影响。
疫情让Northvolt整个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变得不成立了,连北欧人现在对这个的话题兴趣都越来越寡淡了,他的生存空间自然不乐观了。
再说管理。有人提到了这家公司的高层用特斯拉风格乱搞,只求效率和价格不讲人情,这是真的,但远不止如此!
原来我在研究院工作的时候接他家的咨询不是一次两次,他们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想用做金融的思路做实业,一方面轻车熟路的大拉投资,在加拿大,德国和瑞典到处拿钱设厂,但一方面又在生产上严重脱离实际,举步维艰。
他们的通盘计划是这样的:
在瑞典的研发中心雇佣欧洲本地的工程师,这部分人其实他们是不指望能够独立取得什么技术突破的,只求能够消化中国的技术然后本地化就可以了。
瑞典的工厂里面,工人和驻场工程师依赖于中国外派工程师对他们的调教,包括从机器图纸到生产规范希望他们慢慢从中国人那里教会,最后达到用中国人的机器以中国人的方式进行生产。
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一定周期去往生产环节,都和定期来访的中方代表以及驻场工程师进行沟通,确保双方理解的一致性并且回来在研发中心理解消化技术。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搞过产业落地的人可能能看出来。其实是个鸡蛋问题。
就是你这个生产如果转不起来,那你研发人员怎么理解技术?
你研发人员不理解技术,你生产怎么转起来?
国内当年是怎么产业落地的?让欧洲人和日本人来厂里天天待着,当大爷哄着,一帮工人给他当狗用只求这么半年一年能把真本事学到手。就这,也花了多少年才消化了人家的技术。
你现在指望一帮英语沟通都有障碍的中国人和瑞典人,每半年甚至一年做一次大交流来让整个生产环境跑通,还希望靠火车10小时以外的研发中心通过定期来访来搞明白技术?
那生产事故不是顺理成章?研发效率低不是理所当然?完不成进度更是板上钉钉。
只能说明他几个高管虽然是特斯拉出身,但完全没有学到特斯拉的精华,只带出来了糟粕,这个就跟某国内大厂领导离职去祸害别家一样,有没有学到一个企业的成功关键,真的跟待的年数没有关系西。
我不说多的细节,我上一次跟他们做咨询是2022年,他们那里一个比较务实的高管来和我聊,很诚恳地问我问题在什么地方。我看他这么热情,一句话不说也不好。我就跟他说了就算改不了工厂选址和研发的问题,也应该长期在那里保留工程师小队,最好让中国工程师长期驻场。
我一说他就面露难色。他说他想到了,但是留不住人,研发的人基本都不愿意待在那边,加很多钱才行。我说那能找到交流能力比较强的中国供应商的工程团队吗?
答:找得到,但是出于各种合规性和政策的问题,没法邀请他们长期驻场。而且之前尝试过,效果并不好,那边的工人和工程师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所以我觉得其实一开始就基本是个死局,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回答说我看他们那个工厂选址我就觉得要完,但是因为我没料到疫情所以他死这么快我确实没想到。
他那两个高管虽然辞职了但一样能拿很多钱走人,这个我们俗称Golden Parachute,就是苦了一帮员工尤其是靠他们续瑞典居留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