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并不支持没有限定的“结果平等”,那是贫穷的社会主义。但是加上条件,什么时间什么内容,那么结果平等跟机会平等也没有大区别。客观的说,机会平等也不存在,富人家的孩子,有权有势人家的孩子,就是机会多。但是一个社会,要想存活下去,总得努力减少不平等,否则造成动荡,受益于不平等的人也会失去机会。所以这里就对“结果平等”加以界定。
在美国,右派对左派的一个主要攻击手段就是给后者贴上“社会主义” 甚至是“共产主义”的标签。马斯克也威胁着要把整个公司从左倾(蓝色)的加州搬到右倾(红色)的德州,他并且也这么做了。
比较起来,在给人民提供福利方面,美国其实早已经是社会主义,而且和社会主义国家比起来有过之无不及,就连德州也是如此,只是右派没有想到、不自知或者掩耳盗铃而已。但更大的原因则是,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胡乱贴标签,蒙骗恐吓选民而已。
但很多人确实对美国和红州的情况有误解,好像德克萨斯这样的红州都是保守主义的乐园,在那里有完全的自由市场竞争,个体主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实施,人们都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如果赚不到家里穷就是能力不行,政府完全不必管。事实上,在低收入家庭福利和平等诉求等方面,德州很社会主义,而且也一定会越来越社会主义。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多年前,德克萨斯大学,也是德州最好的州立大学,宣布将为年收入6万5千美元以下的家庭子女免除学费。

在其他方面,德州GDP大约相当于中国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州政府的年度支出只有1千亿美元左右,其中31%用于低收入民众医疗,27%用于基础教育,15%用于高等教育,9%用于公共交通,基本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福利政策向低收入家庭倾斜。这是德州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生而不平等,但德州人为了让全社会下一代更平等一些作出了不少努力,这样会让大众对国家的未来和统治阶级的人性多一点信心。按照我的理论,让穷人同意给企业家权利发挥他们的个体主义能动性,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相反,如果他们完全得不到任何实惠,学费高的上不起,那么他们也没必要支持那个制度。
当然,以为自己很懂保守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华川粉会做出中国式小农理解:俺挣的钱,凭什么给他们花?
任何民选政府都会制定向低收入家庭倾斜的公共政策,损有余以济不足是政策导向的常态,以便给穷人家的孩子更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如果大批国民的孩子没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上不起学,没有技能,如何让自由市场发挥作用?习惯了取之于民、用之于官的华川粉,非常不理解德州和美国政府收税去帮一把穷人家孩子的道理。
以上的话其实是我看到的一位高人的话,不过跟我要说的也没区别,在此感谢这位高人。我在其中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这段话也让我对“结果平等”有了一个新的解读。一般人们对“机会平等”还算接受,但实际上哪有完美的“机会平等”。生在富家,机会自然多于生在贫家,一辈子一般也是如此。但毕竟,为民众制造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大多数人都会支持。但是“结果平等”则很少有人认同。甚至会让很多人有强烈的抗拒反应,从彻底的厌恶到深层的恐惧都有。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激进的财富再分配,可以用“劫富济贫”来概括。我同意他们,也不赞成这个说法蕴含的所有人都要有同样数量的财富这样的意味,但我认为结果平等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值得给予审视。
首先,我们可以考虑一个看似幽默但又发人深思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实是基于保守派唧嘟徒的想法:在天堂里,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论在世间有多么多的财富,地位多么显赫。这虽然表面上显得是个调侃的说法,但也可以引发我们对平等深层含义的思考。它让我们质疑个人的价值、道德以及最终在超越世俗成功与失败的一个更高标准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然而,我不打算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并不想让人们想到反正死后一切财富都带不走,何必那么在意财富,如果那样想就没有人去奋斗了,大家也就都贫困了。而且,任何人为的财富再分配都对个人自由造成侵犯。我谈到这一点,只是对那些唧嘟徒华川粉,唧嘟徒保守主义者,做一个提醒,不要太一毛不拔。而且,天堂这个最终的时刻也提醒我们在说“结果平等”的时候必须要有个时间参考点,否则无法比较结果是否平等。这就引出了我想说的更重要的下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是这样,谈结果平等不要把它框定为一种在所有时间点所有人全有或全无的极端结果,而可以在特定时间点进行具体化。例如,低收入学生能够通过德克萨斯州的项目进入大学,这里的参考点就是上大学这一时刻。给学生免费上大学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参考点制造结果平等,而不考虑他和他的父母怎样付出过。在这种情况下,免费入学就是在提供之前并不存在的结果平等机会。在这样的框架里,结果平等的概念就不再令人畏惧,因为它很具体,而且也许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甚至是那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人。恐惧的实质是没有时间点的模糊。当然,还是有很多人反对免费上大学,因为公立学校这样做还是用到了税收。但如果是本州人民有投票决定权,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协商,这符合我的“个体主义是一种特权,穷人通过获得福利授权”的想法。
如果有人觉得让穷人免费上大学还是过分,那么提供公立中学教育的概念则更容易被广泛接受。“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接受公立教育的权利”这一主张是社会集体公认的重要理念,它承认了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基础教育机会的重要性。虽然一些人可能会抵触更大范围的财富和结果平等措施,但对基础公立教育的普遍共识表明,确实存在特定场合下,在人的某个时间点,结果平等的概念不仅可以被接受,而且是必要的。如果基本教育是应该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大学免费为什么就一定不应该呢?同样医疗的平等获得也不是一定不可以。
所以,如果我们把结果平等界定在特定的时间节点或关键时刻——例如教育或医疗服务的获得,就会发现结果平等的概念变得不那么令人畏惧。它的涵义从强制实现每个人的结果平等转变为关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关键时刻的机会平等。这种认识可能会促使我们倡导确保公平和可获得性的政策,而不是将这些措施视为对社会结构的激进改变。结果平等与机会平等没有什么区别。
总而言之,虽然“结果平等”这个词最初可能让人联想到强制的再分配以及对个体努力的削弱,但我们有必要考虑其中的差别。通过将结果平等的讨论置于特定时间和机会之中,我们可以开始欣赏其对促进一个更公平社会的潜力。这种新的视角鼓励我们讨论如何以一种能够被多元群体接受的方式实现公平,最终推动一个更公正、更加美好的世界的共同愿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