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音速导弹不灵了?“匕首”和“锆石”被拦,东风17也会这样吗
近期,俄军的“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实战中出现被拦截的情况,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不禁让人们思考,曾经被誉为无法拦截的高超音速导弹是否已走下神坛?中国的“东风-17”等高超音速导弹又是否依然具有威慑力?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匕首”和“锆石”的被拦截,并不等同于所有高超音速导弹都失去了优势。事实上,高超音速导弹的性能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速度、机动性、制导精度等。而俄罗斯这两款导弹被拦截,更多反映出的是其技术层面上的局限,而非高超音速导弹本身的问题。
高超音速导弹,顾名思义,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并且能够在这样的高速下进行有效制导和机动的导弹。这与传统的弹道导弹有着本质的区别。弹道导弹在末端下落过程中,虽然速度也可能超过5马赫,但其并不具备高超音速导弹所拥有的制导和机动能力。
俄罗斯的“匕首”和“锆石”导弹在末端飞行阶段会有明显的减速现象。据报道,“锆石”导弹的末端飞行速度会降低到7马赫,“匕首”导弹则会降低到5马赫左右。这样的速度在高超音速导弹中并不算快,再加上其在末端的机动能力有限,制导精度不足,因此拦截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相比之下,中国的“东风-17”等高超音速导弹则采用了滑翔式弹头设计,末端飞行速度可达10~15马赫,并且具有较强的末端制导能力和机动性。这样的设计使得导弹在高速飞行的同时,还能够进行灵活的机动,从而大大增加了拦截的难度。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匕首”和“锆石”的被拦截就全盘否定高超音速导弹的价值。相反,这恰恰说明了高超音速导弹的性能优劣与技术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高超音速导弹,如中国的“东风-17”,依然能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重要的威慑作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技术的进步总是伴随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高超音速导弹的发展也是如此,未来各国将如何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和合作,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