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问题:说到底是分蛋糕的问题
记得统计局有过鼓舞人心的结论,经济将在二季度发力,什么通缩、通胀,这些无厘头的争论都将为一片大好形势所终结;结果如何?
政策又要发力了。
而网络舆论依然悲观,表示:太晚了。
二季度结束了,结束得有点安静。
半年下来,政策又是降息、又是水、电、煤、气行政性涨价,消费者价格指数却只实现了了0.1%,比《报告》的计划目标3差了30倍,更没有出现经济过热的局面,于是,统计局又说了,七月过后,八月份将有大的改观。
我原则上相信。
因为,如果到了八月份还是这么安静,今年的形势就基本可以下定论了;所以,八月份必须出现标志性的改观。
问题是,改观的是什么?
是GDP增速,还是消费指数?这也许更重要。
林毅夫强调投资拉动经济,即所谓的有为政府,现在看来投资拉动已经到了边际,投资越来越大,从金融危机的4万亿,到去年的2022年的28万亿,效率已经接近归零了;2022的GDP勉强守住了3%,结果是经济出现了结构性的背离,巨量的流动性锁死在了长期项目中,资金在国企、银行、财政的公有关系之间自己打转,传导不到民企与民生。
而国企仅仅支持了7%的就业,撑不起民生的天,这就决定了供应端与消费端的背离,经济失去民高增长的可持续性。
分蛋糕的问题
首先要清楚一个事实,投资拉动的本质是什么?
投资拉动的本质是由国家资本主导,通过非市场化行为,强化公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权重,是以财政为中心的经济模式,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回归。
巨额投资完全是国企担纲,不是以市场需求,不是以效益为核心价值取向,是以国有资产的规模为中心,以财政税基扩张为中心。但是,长期项目难出效益,有些为了上而上的项目,缺乏认证,甚至亏损,GDP是上去了,税收也上去了,国企的权重也上去了,但是利润率一路下滑,民企得不到资金与项目的支持,大批在破产的路上,利润已经到了边际,裁员降薪;而居民失去了对就业与未来收入的预期,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增长基本归零了。
所以,中国的经济模式有一个不同的特征,这就是在投资时,实际上,已经定义了分蛋糕的原则,这个顺序是财政、国企、民企,最后才是民生。
这样一来,投资的效率与传导方式就是关键了。
效率就不说了,如果效率很高,中国很快会取消非公经济,那还要市场经济干什么?既然是以行政为主导的资源分配方式,那就是权力、地位、关系说了算,参与的市场主体,当然是国企,从而获得了资源优势与垄断。
北大的姚洋说了一种普遍现象:
大国企拿下项目后,抽掉利润,转包给民企,那么,分蛋糕的逻辑也就这样诞生了,民企吃到点渣渣,民企又支撑了85%以上的就业,为了点渣渣,又是996,又是裁员降降薪。投资的效率不但极低,而且传导不到民生。
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实。
民企在卷,老百姓的消费在卷,最终,全社会一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