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中等强国”外交在中国不再奏效

在中国神话中,夜郎国(汉朝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的国王被描绘成一位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的统治者。当然,他不是。这个神话的重点是,这位小暴君对自己和王国在当时世界秩序中的重要性有着过分夸张的认识。

如今,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一种警示故事,提醒人们注意普遍存在的狭隘傲慢倾向——认为自己的省级王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天下”的中心。

这则著名的故事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加拿大外交部长梅拉尼·若利最近访华的精髓

面对与中国同行接触的机会,这位部长面临着一个选择:她可以花时间就破裂的中加关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谈判,或者假装渥太华实际上对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有一些重大的看法——北京会有兴趣听取这些看法,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正如夜郎的故事一样,乔利似乎走上了狭隘傲慢的道路。

近年来,中加双边经济和外交关系变得紧张,部分原因是加拿大指控中国干预其选举。如果乔利访问北京的目的是尽可能修复两国关系,那么她与中国外长王毅共度的时光就物有所值。(当然,前提是,王毅部长所说的一切都没有投降或过度迁就的意味。)

但如果乔利在北京的有限时间里花点时间讨论“复杂的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那就太浪费时间了。为什么?因为加拿大传统的“中等强国”外交在乌克兰战争和加沙冲突等全球安全问题上不再有效。她就是在浪费口舌。

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加拿大中等强国外交的诱惑之歌实际上已被大国竞争的喧嚣所淹没。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兴以及其他地区大国的持续强势创造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国际环境,加拿大的传统做法不适合推进其利益。

此外,多边机构影响力的下降也进一步削弱了加拿大的中等强国地位,而多边机构曾是加拿大推行中等强国外交的重要舞台。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加上非西方国家日益强势,削弱了传统多边论坛的效力。因此,加拿大通过多边合作影响全球结果的能力已大大减弱。

同样,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加拿大缺乏与中国就印度洋-太平洋安全问题进行严肃谈判的资格、筹码和道德权威。加拿大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安全参与者。或者,换个说法,加拿大现在不是、而且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目前意义上的“中等强国”——即一个扎根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相对于其他印度洋-太平洋国家而言具有相当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或作为印度洋-太平洋文明成员具有历史和文化血统的大国。

既然如此,乔利外长对王毅外长所说的任何有关全球或地区安全的问题,都不太可能对中国的大战略、地区政策或全球军事态势产生丝毫影响。如果她真的提出这些问题,那将是中国谚语所说的“对牛弹琴”的外交手段。

因此,与早已过去的加拿大中等强国外交鼎盛时期不同,在当今世界,没有人——尤其是北京——关注渥太华对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看法。

可以肯定的是,这对加拿大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如果他们真的想在现实世界中推进和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们就必须承认和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如果还抱有加拿大是不可或缺的中等强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超乎寻常作用的怀旧观念,那简直就是幻想。

我希望乔利在北京的所有时间都用于解决与加拿大狭隘国家利益相关的关键双边问题。我希望她这样做时不要让自己听起来像夜郎国的外交部长。

安德鲁·莱瑟姆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麦卡利斯特学院的国际关系学教授、和平与外交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华盛顿特区国防优先事项的非常驻研究员

谷歌翻译Canada’s ‘middle power’ diplomacy no longer works in China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