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是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今属河北),直逼京师(今北京)。明廷急令各地兵马驰援。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皇太极进攻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援军军心动摇,总兵祖大寿还师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7000人,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初,皇太极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其实,在近代国共内战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战例。
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将解放军驱过黄河,在建立所谓的“黄河防线”后,再难南渡,从而敢将原用于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用于山东战场。国民党这种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月4日,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并提出出大别山的可能。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随后,毛泽东又指示陈赓、谢富治集团渡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至此,排除了刘邓大军出豫西的可能。8月上旬,刘邓大军自鲁西南向大别山跃进,开始了国共内战的历史性转折。
如何看待这些战例呢?
首先,这是弱者的战法,不是正合,而是奇袭。其次,战场属于外线作战,非内线。以前都是明军攻打辽西,1629年后,攻守之势异,至少是对攻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也是将战火引入国统区。
一支弱旅,千里奔袭,速度是关键。同时,要看到,这只部队之所以被称之为弱旅,主要是为了速度而舍弃了重装,但战斗力和战斗精神是不容小觑的。谁会派一支一打就散的弱鸡去千里突袭呢?这支部队也许攻城能力弱,因为缺乏重装,但野战能力必是上乘,是一支久经战阵的精锐。
评论一下这次的乌军越境作战。
俄军也许能凭借坚固的城防守住大城市,但如果出城野战,这支乌军是完全不惧的。这其实也是目前俄军和乌军的现状。阵地战,乌军弱一些,俄军人多势众,枪多炮多。运动战,野战,乌军要强许多。从历史上看,终归是野战强的一方胜。
刘邓千里奔袭,是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在国统区扎一根钉子,威慑南京。
皇太极千里奔袭,不是建立根据地,异族他乡,他没有群众基础。他就是劫掠。通过不断的劫掠,充实自己的战争能力,削弱对方的战争能力。
我想,以后乌军的越境突袭会越来越常态化。
这就像撩妹,第一次上床比较难。有了第一次就常态化了。
至于,到底是刘邓模式,还是皇太极模式,还有待观察。
俄乌战争是一场长期战争,一城一地,一村一落的得失完全不必太在意。它比的是彼此的战争能力的此消彼长。当俄罗斯靠乌克兰的边境两三百公里内都成了战区的时候,莫斯科的精英与民众,就会感到疼。否则,驱使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充当炮灰,他们是不会在意的。甚至于有可能暗中得意。
金朝当年也隔三岔五地去蒙古减丁,直到铁木真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