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政府没钱,就拿教育、医疗、农补来“填坑”?

来源: 2024-07-08 08:24:5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政府没钱,就拿教育、医疗、农补来“填坑”? 

近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出:某县级市为了应对财政困难,大幅削减了教育、医疗和农业补贴的投入。这一举措让人不禁思考,我国的388个县级市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后,未来该如何突围?

以山东某县级市为例,该市主要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链,今年1-5月份的公共财政收入下降了37.9%,税收和非税收入双双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得已采取了削减教育、医疗和农业补贴的措施,降幅在20-40%之间。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前不久,有报道称66个县挪用了将近20亿的农村学生餐补费用来还债,甚至连孩子们的口粮都要被侵占。这些现象反映了县级市在土地财政失效后,财政压力之大、财政管理之薄弱。

多年来,土地财政一直是县级市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土地出让金的减少,这一收入来源正逐渐枯竭。土地财政的弊端逐渐显现,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导致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上缺乏多元化和可持续性。

国家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没有优势产业的地区指明了方向。要想突破困局,县级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县级市应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发展多元化产业。例如,农业大县可以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逐步摆脱对单一产业的依赖。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教育是地方长远发展的根本。县级市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本地人才。同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职能,提升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和投资。同时,推动财税改革,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如通过政府债券、产业基金等方式,减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地方财政的困境,部分原因在于资金监管不到位。应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专项资金的使用透明高效,杜绝挪用行为。加强审计监督和问责机制,保障财政资金真正用于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