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冲突根源
大家好我是龚师傅,欢迎来到嬴娟频道。
下文原创松果不落 来自微信公众号古老板
这是一篇原文长达两万五千字的长文章。我们会分成九期节目来分享。第一期我们介绍了米塞斯和他的书。本期是第二期,我们来讲一下《全能政府》这本书。
《全能政府》是米塞斯解读纳粹崛起的一本书,它给出了另辟蹊径的、你从没见过的政治-经济-社会学解释。
而这本书提出的解释框架超越了纳粹德国问题的历史个性,极其吻合当今的国际政治冲突。
简而言之,对于德国人发动大战的根本原因,米塞斯认为:
不是什么德国人武德充沛的民族性(每个民族的历史都可以找到尚武的元素,也同样可以找到热爱和平的元素),也不是希特勒的疯狂的意志和个性(如果不是希特勒,而是其他人上台,也不会改变当时德国的大趋势),不是纳粹特殊的反犹和种族主义(这只是纳粹党的特殊偏好为历史添加的个性,纳粹本身甚至也没有贯彻其种族主义思想),而是德国人(乃至当时世界列强)的经济干预主义导致了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垒高了国际贸易壁垒、激化了国际冲突,使得大多数德国人真心诚意觉得侵略别国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
经济利益在裹挟着无数德国百姓卷入全体战争的战车。
经济民族主义才是国际冲突和纠纷的真正关键。经济民族主义通往战争的逻辑链条则早已为古典经济学家所揭示:
当财产得到保护,政府放任市场经济自由时,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服务好他人的利益;在交换经济中,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给予出去别人希望的商品,想发财、生活富足的人必须尽心为他的同胞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和服务;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心中最合适的方式使用生产要素,使其发挥至最高生产效率的程度。
简单说,自由市场中,人与人之间的长期利益是和谐的,它让经济体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技术条件限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程度。
但是,如果政府不放任自由的话,而是对市场主体自由使用自己财产进行限制的话,则出现干预。对市场的干预可能是:管制(不让做)、限制生产(垄断、配额、提高准入门槛)、收税(增加生产的成本)、超发货币等等。
干预的后果是,同等条件下,要素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效率服务于人类。干预总是降低生产效率、拉低整体生活水平的。
需要持久的专注力和一丝不苟、逻辑一致的清明头脑才得以让一个人掌握经济学的纯粹原理。
然而,要得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实践结论却相对容易,可以说,二百多年前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虽然没有共享相同的理论基础,但它们在经济实践中得出的答案是一致的。
经济学运用于实践中的教义可以用这么一两句话来总结:
如果政府给与某个群体特权(工会、商业卡特尔、牌照、农业补贴、信贷补贴等等)和额外的利益,那么总有其他人要为这些特权和利益而受损;如果政府给予所有群体不同的特权,那么,没有人会得利,所有人都会受损,因为整体的生产效率水平被拉低了。
在80多年前的德国,这样的特权由于社会民主主义的盛行,率先给予了工人群体,其形式是高于市场决定的工资率。受损的人是支付工资的企业主。
因为,现在产业的劳动成本上升了,其他成本和收入不变的话,必定挫伤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
受损的企业主并不会甘心忍痛,他们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政治人脉网络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特权。
于是,德国政府进一步给予了企业主特权,就是卡特尔。
卡特尔提高了生产行业的进入壁垒或者是提高了潜在竞争者的成本,目的则在于使得卡特尔企业主能够以高于原本的价格进行出售。
这弥补了他们被工人福利挖走的那块肉。然而,谁在为企业主的特权买单呢?很显然,是消费者。
阻碍生产的结果是,消费者不得不以更高的代价来获取同一商品,或者商品价格不变,但质量更差了。
然而,广大消费者就是每天的你我,消费者并不容易在现代社会组成工人群体或者企业家群体那样的政治压力团体。他们没办法把因弥补企业主而带来的损失通过政治特权转嫁给其他群体。
然而,事情到这一步还没有完。只要存在着国际贸易,德国政府对国内的干预主义就必然会触礁失败。
只要国际市场在竞争,工会-卡特尔造成的畸高的商品价格就不会是唯一的报价。
别国的同类商品,比如说汽车,会在同等质量下,卖得比德国的卡特尔价格更低。于是,德国消费者并不需要忍气吞声,支付畸高的汽车价格,他简单地购买进口车就行了。
他的购买进口车,而不购买国产车,是对效率低下的国产汽车行业的一次否决投票。德国国产企业主不得不面临销售下滑利润缩水、进而缩小产能的窘境,德国工人则不得不在效益低下的企业赚取较低的工资率,而如果海外的竞争对手生机勃勃、极具竞争力的话,这些被保护的企业甚至会破产、这些工人甚至会丢掉饭碗。
至此,我们得到了米塞斯对干预主义的重要观察:“干预递增定律”:
任何干预总是适得其反、自我挫败的,因为会带来政府不希望的新麻烦,为了解决这些新麻烦,要么进一步祭出新的干预措施(就像给予工人特权后,为了弥补企业主,进而又给予企业主一项新的特权一样),要么彻底废除所有干预措施。
当政府不得不持续干预下去时,我们就迈进了全面的计划经济,所有生产和销售都必须由政府全权控制,否则,总是会按下葫芦浮起瓢,不省心的市场经济总是会给好意的政府添堵增乱。
而放弃干预意味着回归自由市场,顺从于无情的经济规律。只要政策思路是逻辑一贯的,只要政策之间不是矛盾混乱的,两条路径,必择其一。
如上所言,仅仅国际贸易竞争的存在,就会让德国政府对国内的干预的恶果原形毕露。干预递增定律再一次摆在德国政府面前,要么管制国际贸易,要么彻底废除此前的所有干预措施。
可惜,和当时列强一样,德国选择了干预国际贸易。
既然进口商品胜在物美价廉,那我就让它物不美价不廉,这样德国的民族工业才可以和进口商品竞争。
方法很简单,增加关税提高购买进口商品的价格,或者直接限制甚至禁止购买进口品,那就是进口配额和外汇管制了。
还可以贬值本国货币的外汇比价,这样可以让进口变得更昂贵。
本国商人和别国竞争对手的斗争成了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冲突。
经济民族主义由此诞生。
当所有干预国际贸易的措施都使出之后,不止进口,德国的出口贸易也会变得更加困难。
道理很简单,人们之所以出口,就是为了进口。根本上看,进口的货物是用出口货物来实际支付的。
没有人会愿意长期持有德国的国内货币,之所以有对马克的需求,仅仅是为了在不远的未来某刻,用马克来进口德国货物。当德国进口变少后,出口也会随着变少。
其次,更重要的是,德国之外的国家同样要照料他们本国的工会、卡特尔等特权,他们同样愚蠢地一步步进入了干预螺旋递增的循环。别国也费尽心思筑起高耸的贸易壁垒。
这就是一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背景。当国际贸易在缩水,各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下降时,战争的代价就会极速降低。
然而,以上揭示的链条适用于战前的几乎所有列强。仍然没有解释为什么独独是德国发起了大战。德国的特殊性在哪?
德国的特殊性仍然在于经济因素当中。德国是一个人口过剩工业主导型国家,人口过剩指的是人口相对于自然资源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列强。
意思是:德国的经济结构主要是生产中间品和制成品,用它们出口出去,换取工业制造必要的原材料和食物。
当国际贸易被各类壁垒切断时,德国的生产体系面临崩溃。当它出口制成品和中间产品时,它希望贸易壁垒能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但别国会以同样的贸易战手段来报复德国,也即,提高德国进口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难度。
恶魔般的选择又一次摆在德国人面前:为了获取工业必需的原材料和食物,要么在政治上伤筋动骨,得罪之前所有的压力团体,废除一切特权和干预贸易的措施,重新以自由贸易分子进入国际市场;要么把拥有原材料、食物的别国变成自己的“国内”,攫取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后一条就是侵略和黩武的纳粹之路了。
在此,德国人的第二个特殊性发挥作用了。
米塞斯在分析德国发起大战时强调了一个近乎废话的理由:德国人认为自己的军力能够打得赢一场大战。这是个必要的条件。
采取干预主义的孱弱小国,不得不自己面对干预的苦果,如果它力图求变,羸弱的军力不允许它把别国领土变成“本国”,它只得老老实实屈从于市场经济的自由贸易法则。
但是德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给予了德国人黩武的选择。
以上便是米塞斯提供的德国纳粹崛起的社会政治经济解释。
这个链条很简单:
1、仅仅在国内干预市场是不足够的,因为价格规律在冷酷无情地运作,只要碰到国际贸易竞争,国内的干预政策必然失败;
2、因此,干预和管制必须延伸到自己没有主权的国际贸易,经济民族主义应运而生;
3、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和保护主义引来别国的敌意和报复;
4、各国互相填筑贸易壁垒导致了国际利益的冲突,且降低了战争的代价;
5、对过剩人口的制造业大国——德国来说,不再能用自由贸易换来食物和原材料时,那唯一的出路就是用铁与血抢来食物和原材料;
6、遍及工商业的德国民众的经济利益因此与政治家的军国主义思想一拍即合,侵略有了民意基础,全面战争由此而起。
注意,以上因果链条并不只适用于德国,一二战时期的主要列强都在干预递增的螺旋循环中乐此不疲。这完整解释了世界大战的经济动因。
顺便说一句,经济动因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动因,它真实不虚,和每个老百姓都息息相关,也最能解释,为什么几十亿老百姓都以血肉之躯投入这场大战。
否则我们只能去求助于一些不得要领的牵强解释:某些民族或者是它们的哲学里流淌着热爱侵略的血液;人类集体癫狂,基因里的嗜杀嗜血被莫名其妙的按钮给唤醒;或者,世界大战是一小撮位高权重的政客们阴差阳错的失败外交导致的。
不吝篇幅地介绍米塞斯的这本书,是因为以上框架的几乎每一个推理链条都精准地映射于当下的国际局势。
本期视频就到这里了,下期我们会谈一个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