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撤出大连和旅顺是老共和苏联谈的,和民国政府没有关系

1949年1月30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受斯大林派遣到西柏坡,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会谈,交换中苏两党对中国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其中双方在2月4日、5日的会谈中,涉及到了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

米高扬说:“苏联认为苏中关于旅顺口的协定是不平等的,当时签订这个协定是为了阻止国民党同日本和美国勾结反对苏联,也是为了中国的解放运动。事实证明,这个条款给解放战争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是,现在,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掌权,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政府已经决定,只要同日本罢战言和,就取消这个不平等的协定,并从旅顺港撤出苏联军队。如果中共认为立即撤军是适宜的,那么,苏联现在就可以这么做。”

同年2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重申:“中国共产党人在掌权后,形势已根本改变,苏联政府已经通过了取消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决议,准备一旦同日本签订和约,苏联就从旅顺撤军,自然美国也将从日本撤军。当然,中国共产党认为苏联军队以立即撤出旅顺为好,苏联愿意使中国共产党如愿以偿。”然而,中共当时掌管的东北解放区根本没有海军,自然无法接受斯大林的好意。

当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表示,恐怕不能马上从辽东撤出苏军和撤销苏联海军旅顺基地。毛泽东认为,撤军问题应该等到中国粉碎了反动势力,把人民动员起来,没收外国资本,并在苏联的帮助下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时再来考虑。一句话,等我们强大起来时,你们再离开中国,到时候我们要签订类似《苏波条约》那样的互助条约。毛泽东还说,苏联驻军旅大是为了保卫它,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到中国强盛了,有能力自己抵御日本侵略了,那时苏联就不需要这块基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访苏,主要目的是同斯大林就中苏两国间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交换看法,重点是处理1945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毛泽东在出访前就反复告诉苏联人,希望签订一个新的《中苏同盟条约》来代替1945年苏联与中国国民党政府间订立的条约,可苏方一直没有回复。毛泽东到莫斯科后,在与斯大林进行第一次会谈时,就提出了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问题。但斯大林最初反对“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明确表示了苏联不准备签订一个新条约的立场,至于苏联租用旅顺口30年“在形式上不能改变”,但可以发表一个声明表示苏联同意从那里撤军。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毛泽东坚持不让步。双方相持近半个月后,在毛泽东的强硬态度面前,斯大林不得不改变了态度,同意签订新条约和其他新的协定。

1950年1月22日,在中苏两国政府领导人讨论到中长铁路和旅顺口问题时,斯大林说:“中苏条约应是一个新的条约,对雅尔塔协定问题可以不管它。旅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个是限期归还,在对日和约缔结后撤兵;一个是现在撤兵,但过去的条约形式暂不变更”。毛泽东同意前一个办法。

毛泽东考虑,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海军尚在组建中,苏军在旅顺港再留驻一个时期比较有利,但又必须规定一个废除协定和苏联撤军的时限,否则即使现在就撤军,它随时可以再进驻。因此,毛泽东才赞成斯大林提出的第一个方案。

中苏所签订的新约原称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来根据周恩来的建议,改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周恩来强调:“友好同盟”的具体内容自然就包括互助合作在内了,而后者也应该是条约的具体内容。毛泽东对周恩来提议加上的“互助”二字十分满意,他认为这两个字“加得很合适”。

在双方具体会谈中,根据中方要求,苏军撤出旅大的过渡时间规定为三年,即不迟于1952年年末苏联军队从旅顺撤出,并被写入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第三、第四、第五条中。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美日勾结对远东地区安全造成的威胁日益严重,中苏两国政府于1952年八九月间协商,同意延长中苏两国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基地的期限。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登上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宝座。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他很需要得到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于是他不但积极推动向中国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的援助,还提出归还旅顺口的问题。

1954年2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来到旅顺口军港,以慰问驻守在这里的苏军为名,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视察。朱德走访和慰问了苏联驻旅顺口海军广大指战员,在苏军驻军最高将领什维佐夫上将陪同下,视察了黄金山、白玉山、电岩炮台、老虎威等重要战略要地。朱老总洞察世界风云,运筹帷幄,他从旅顺口军港回到北京后,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研究,提出苏军驻守的旅顺口军港及旅大防务应立即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很快到了1954年9月。这年9月,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到中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并进行国事访问。9月25日,即苏联政府代表团出发的前两天,苏共中央主席团工作人员还在进行有关协定最终方案和其他有关文件的修改和整理。尽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罗夫等一些人对归还旅顺基地持反对意见,但赫鲁晓夫仍力主归还。他表示,没有包括归还旅顺基地这些实际内容,苏联派如此高级的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庆典、同毛泽东会谈,将变得毫无意义。在赫鲁晓夫的带动下,苏共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也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最后,伏罗希洛夫才勉强在文件上签了字。

10月12日,中苏双方在北京发表了《关于中苏举行会谈的公报》和《关于旅顺口海军根据地问题的联合公报》。《联合公报》指出:“苏联军队的撤退和旅顺口海军根据地的设备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于一九五五年五月三十一日前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中国希望苏军撤出时,不仅将基地的设备留下,而且把炮兵武器也留下。赫鲁晓夫表示,所有的设备都可以无偿留给中方,苏方也同意把重武器留下,但要付钱。

1955年1月,驻旅大苏军向中国政府发出通知,“本年3月初开始向中国军队移交,预定5月底移交完毕”。1955年1月9日,从朝鲜胜利班师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开始接管苏军在旅大地区的防务。

为便于旅大地区防务的交接,2月5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成立接收旅大防卫区委员会并公布委员会负责人名单: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任主任委员,副总参谋长兼东北军区代司令员邓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曾绍山、中共大连市委书记郭述申任副主任委员,邱创成、向仲华、周希汉等14人为委员。2月11日,成立旅大防卫区接收委员会海军分会,负责接收苏联海军武器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军兵种也相应成立了接收分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沈阳军区部队于1955年2月21日开始接收驻旅顺、大连地区苏联军队的武器装备器材和防御设施。2—5月,中央军委又陆续调空军、海军和公安部队进驻旅顺口,并组建了海军旅顺口基地。

为顺利交接,苏军曾多次举办报告会,苏军官兵亲自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在接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机关和部队认真严肃地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接好、学好、团结好的要求,较顺利地完成了接收武器装备、技术器材和设备的工作。5月初,设备接收完毕。5月16日汇总签字全部完成。

苏联除决定将旅顺基地所有武器装备都卖给中国外,还决定将在安东(今丹东)的部分空军和防空装备也卖给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选择地有偿接收的主要武器装备有:各种飞机406架、各种舰船58艘、火炮1305门、坦克自行火炮357辆、汽车1684辆、雷达35部,另有各种炮弹、炸弹一批。无偿接收的主要设备包括营房150余万平方米(不包括地方代为接收的商业企业)、机场9个、修理厂修理所116个、仓库59座、医院9所。加上从安东等地的接收数,中国共接收了苏军1个潜艇基地、5个歼击机师、1个轰炸机师、2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师、3个地面炮兵师、3个高射炮兵师等部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

从1955年4月6日零时起,旅大地区一切防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负责。4月15日,辽东半岛防务正式交接签字,至5月27日,苏联驻旅顺口地区陆、海、空三军及指挥机构约12万人全部撤离。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旅大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