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神话

来源: 唵啊吽 2024-01-28 14:31: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5091 bytes)
2024 年 1 月 29 日
全球经济
 

尽管有人呼吁将供应线从中国转移,但除了美国以外,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由辛里奇基金会资助的牛津经济研究报告得出了以下令人惊讶的发现:

  • 尽管美国和中国脱钩,亚洲的供应链贸易仍在增长和多样化;
  • 脱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美中现象,在较小程度上是中日现象;
  •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零部件出口国的重要性在主要贸易经济体中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 供应链增长已转向“热点”越南、印度尼西亚、台湾、澳大利亚和印度。

尽管谈论去全球化,但对中间产品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显示,全球供应链在过去五年中持续扩张。在动荡的世界经济中,快速发展的供应链正在全球贸易中创造新的赢家和输家。

自2010年代初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促使许多企业探索替代制造基地和采购策略以保持竞争力。最近的中美贸易战、Covid-19大流行以及对俄罗斯的制裁等干扰因素进一步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其供应链的弹性。关税和制裁的提高不仅推高了贸易成本,还增加了政策不确定性,阻碍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平稳高效运行。这些事态发展引发了关于全球化消亡、近岸外包兴起以及中国与西方企业供应链脱钩的各种说法。

本报告提供了全球和亚洲供应链的最新概述,并通过重点关注中间品 (IG) 双边跨境贸易的数据来评估这些不同的说法,中间品是一类更准确代表供应链组成部分的细粒度产品比大多数其他分析中使用的最终产品。

我们发现,尽管人们谈论去全球化和近岸外包,但全球供应链仍在继续扩张。世界大多数主要地区的区域内采购(以来自同一区域国家的IG进口份额来衡量)已经下降,这表明近岸外包可能尚未成为全球层面的普遍战略。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贸易脱钩已经实现——中国在美国进口IG中的份额从2018年的18.5%下降到2022年的14.1%。这一份额在第一年下降到11.4%。 2023 年一半。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向七国集团(G7)发达经济体运送投入品的来源地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在德国IG进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从11.1%增至15.9%,在英国则从10.3%增至15.1%。

虽然中国仍然是亚洲工厂的中心,但亚太地区的中空玻璃贸易一直在多元化。在这个动荡且日益紧张的全球地缘政治环境中,一些亚洲国家正在成为投资级贸易增长的“热点”。特别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在此期间的年度IG出口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对这些“热点”经济体的高层比较分析揭示了明显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地缘政治取向。例如,越南在美国和中国的国际采购中变得更加重要,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不仅反映了西方跨国公司的需求,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寻求在海外扩大生产基地的需求。2023年,中国对越南的FDI流入量激增,目前是越南流入量最大的国家。相比之下,印度对美国供应链的重要性变得更加重要,但对中国供应链的重要性却下降了。

尽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中国却越来越依赖台湾的投入。2018年至2022年间,台湾在中国IG进口中的份额从12.2%增加至14%,部分原因是疫情期间对先进半导体产品的需求增加,推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台湾生产全球60%以上的半导体,以及90%以上最先进的半导体。

这些“热点”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和中美取向的多样性表明,应对全球供应链不断变化的格局有不止一种制胜战略。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全球新一轮产业政策的阴影下,预计全球供应链将继续发展。

下载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去全球化神话:亚洲供应链正在如何变化》。

谷歌翻译The Deglobalisation Myth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