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往中的技巧,就是忽悠原则,
以自己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再用国际秩序公理掰扯。
但是,一个要点就是不要与历史悠久的民族为敌。
因为它的民族记忆可能激发出强劲的力量爆发,最后出现导致
两国关系破裂,双方都遭受严重的国家利益损失。
在一次东亚国家关系论坛中,印度学者用两首歌。
引出了这个议题。
“一条大河” 电影上甘岭插曲,1956年拍摄。
“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1963 拍摄。
如果说刚刚结束朝鲜战争,那种民族主义的宣泄还能理解。
到了几十年后今天,两代人,七十年了,还有那么多中国人对
那场错误战争的认可,则是值得深思的。
因为,这个民族百年来的受压迫欺负的记忆存在,导致在朝鲜局部战争
时刻误判。“压迫民族的反抗,不是理性,不是就事论事的。
是个积累和总爆发的过程。历史的线条从来不是那么细致的。”
将来如果中美再有战争,必然有好多人唱着“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同样,中日再有军事冲突,肯定就是军队看电影 《甲午风云》,《南京,南京》。
而这种民族历史记忆的沉积,会直接左右民众和国家领导人对当时的是非曲直
和国家前途利益的判断。野心家煽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都是利用民族的苦难记忆。
这样同样可以分析以巴双方的用力过猛。正是,犹太人又被屠杀的历史,
他们内心深处就有危机感,对国家领土的重视。
巴勒斯坦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1948年至今,次次冲突,次次失败,
无辜平民百姓伤亡,“巴勒斯坦人的小孩是不可能在这里长大的。
海外流浪长大的巴勒斯坦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哈马斯。”
作为一个理性开放思维的政府,应该以避免军事冲突为底线。不应该与
有记忆的民族为假象之敌。更不应该有挑衅测底线的投机。
因为突然出现的总爆发时刻是不可预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