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要理解当代的社会现象,一定要了解历史,一定要实事求是。
中国曾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了解旧社会国情的、或看过茅盾《子夜》的同胞,都知道在这样的一个落后社会里,民族资本家敌不过买办资本家。吴荪甫再努力抗争,终究要败给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强者为王,所以中国政府的心态,历来便常常反映买办资本家的心态。
然而买办资本家的信条,却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在这样的信条指引下,如果想造出一艘与众不同而且销量极好的船,实在是难上加难。
也许有人会批评我说:你这是啥时候的老黄历了。“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在文革中就已经被彻底批判。没看过于洋主演的《火红的年代》吗?自力更生,回击“帝修反”的封锁,炼出“争气钢”,早就是我国政府的主旋律了。到中国来看看,还有几个白显舟,还有谁在说“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我是经常回国的。国内的白显舟太多了,而且白显舟们的所作所为,只要看看国家篮球队和足球队就一目了然。
培养本国的队员不如买一个外国的队员。但是买来的队员会老,所以买外国队员不如租外国队员。
也许有同胞会说,外国的球队不是早就在租借球员吗?美国足球队不是也想租借梅西吗?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雇个球员或租一艘船正是全球化的优势所在。球员是哪个国家的或船是哪国造的已经无关紧要。由此看来,“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信条,不但没错,而且代表全球化的先进思维。经商的唯一标准就是赚钱。如果租船比造船更能多快好省赚大钱,何乐而不为呢?何必拘泥它是哪国造的呢?如果一个租船专业户在五年中可以赚五亿元,而一个造船专业户在五年中只能赚五万元,显然前者远优于后者。
所以造船的是傻瓜,租船的是高手。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理性的全球化社会里,造船专业户或许会联合起来,通过提高买船和租船的价格而增加造船的利润。
然而我们所在的世界却并不理性。在这个非理性的世界里,造船专业户联合起来,宁愿自己的利润减少也不让别人买船或租船。理由是要保护它们中长期投资的知识产权。
于是租船专业户忽然发现自己在未来的五年中不但不能赚五亿元,而且赚五百元都有问题。于是投资者认识到中长期投资的重要性,开始砸钱造船,要做中长期投资。
可是中国有中长期投资的环境吗?
马克思又说了:要解答当代的问题,需要先回顾历史。
改革开发之初,伤痕文学盛行,批评共产党否定毛泽东很时髦。其时有民谣说:
共产党,像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样、、、
如果一个执政党反复无常,宪法说改就改,其政策初一十五不一样,你还敢做中长期投资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赚点快钱,然后润到国外去。连投资老手李嘉诚都手足无措,一般人又怎敢做中长期投资?
这样的社会环境,如能租船,就千万别造船。
造船是如此,造芯片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有目共睹。各行各业,都已经开始从租船进入造船的轨道,而且已经初见成效。
忽然出现一个初一十五不一样的月亮,所有姹紫嫣红,霎时间黯然失色。
真是“崽买爷田心不痛”啊。
--------
附加问题:文艺复兴时,世风大变。和之前的中世纪相比,也可以说是“初一十五”,为什么文艺复兴时会有那么多的科技创新?会出现那么多的达芬奇式的人物?是什么东西变了,什么东西没变?之前是什么东西禁锢人的思想?
如果我说文艺复兴时的初一十五,是源于普世的人性的呼唤,而中国当代的初一十五,是源于个人的随机性,也许有很多人会不同意。希望能有争论。
世界在变,但保护人民自由的宪法不能变,而对某个人,某个政党或某一宗教的盲目崇拜则必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