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B0v1Hr-M69gTJ1QuOlkxoA
从战术角度看国军抗战失误
国军抗战牺牲大而成效小,作战被动,其中固然有国力和装备的因素,也有派系争斗的因素,但是作战本身也不是没有问题的,这篇东西就想纯从部队建设和使用上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当时的国军装备确实是落后很多,这个毫无疑问。以欧洲水平衡量,国军抗战初期200个师里,绝大部分只算是准军事部队,连正规陆军都算不上,大约只有30个师勉强算是轻装步兵师,而其中只有大概6个是按欧洲标准,或者说是德国标准建立的轻步兵师,中国全国当时只有一个机械化炮团。换句话讲,国军200个师无论怎么算,都是纯粹的轻步兵师,连一个重装陆军师都没有,如果将唯一一个机械化炮团配上去,大约勉强可以算有一个标准步兵师,还不能算重装步兵师。
Image
日军的陆军装备以欧洲战前标准看,其精锐师团还是不错的,算不上是机械化步兵师,但是可算是标准的步兵师,某些精锐部队接近欧洲重装步兵师的标准了。衡量陆军装备轻重,依然看一次性投掷火力能力,日本陆军的火炮口径虽然不大,但是数量还是够的,和欧洲战前标准差距不大,当然后欧洲二战中后期的火力强度不能比。
国军军队建设以轻步兵为标准,但是其作战模式却决不是轻步兵的那套,这才是抗战里吃大亏的主要原因。国军战前整编,是在德国人的主导下进行的,学的那套是德国式正规陆军作战的东西,既正规陆军师和重装步兵师的作战原则,但是其装备配备却无法达到标准,即使最精锐的部队也才勉强达到德国轻步兵师的水平,而国军在实际作战中却遵守重步兵的作战原则,强调正面会战,结果当然是被日军完善的重火力彻底压制。
国军整顿军备的时候,其主要作战对象是红军和部分地方军阀部队,而这些部队就装备上讲,比国军主力部队还轻得多,只能算是准军事部队,国军自然可以拿轻步兵当重步兵使,摆个堂堂之阵靠火力优势打仗。不过,轻步兵师毕竟是轻步兵师,其火力强度不足是显然的,尽管占优势,碰到会用兵的主,就现原形。比如说国军数次围剿红军,兵力兵器均有绝对优势,前三次就被红军打到灰头土脸,第四次虽然得胜,却依然被数万红军强行突破跑掉,国军自己事后检讨里也提到,共军集中自动火力猛扑的时候,国军根本挡不住,可见其轻步兵师的底子,本就不适合打阵地防御,连装备低劣的红军的攻击尚且挡不住,何谈日军?
轻装步兵之于重步兵的优势在于机动速度和地形适应能力,在地形复杂的环境下,轻装步兵的渗透攻击非常难以对付,且机动速度较重装部队快,作战准备迅速,因此轻步兵正确的使用方法是袭扰和侧翼包抄,尤其适合在山地作战。在这方面,共军可说是绝佳的榜样。无论是红军还是八路军,以至后来的解放军,面对对手其火力均无优势,但是能将轻步兵的作战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红军长征即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数万部队在无后方补给,连续作战的不利条件下,几乎就是靠着更优秀的机动性才能逃出国军优势兵力的包围,而且还能时时反咬。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以机动性优势在大别山、西北和山东战场上,也占了国军无数次便宜。即使在抗美援朝,志愿军装备已经相对变重的条件下,面对典型的重装美军师,其机动灵活,地形适应能力强,善于包抄侧击的特点依然表露无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面对的美军是真正的重步兵甚至机械化步兵,火力强度差距极大,大多出现突得进,围得住,却打不破,吃不掉的窘境。但即便如此,战场主动权也未完全落入美军手中,双方可说是打得有来有往,各占胜场。可见轻步兵虽然火力不足,但只要会用,依然可对抗重装之敌,尽管伤亡可能较大,但主动权却不至于完全旁落。
反观国军。以轻步兵执行重步兵战术,在平原上固然是会吃亏,在山地作战中也依然不占便宜。尤其中条山战役为典型,在部队轻装,有数量优势,本土防御的有利条件下,居然被装备重得多的日军发扬机动性,迂回包抄,以少打多,损失数十万人,国军战术错误可见一斑。整个抗战中,国军都未认识到,可利用轻装部队的机动性优势获取战术优势,反而自缚手脚,将装备轻便的部队放在固定阵地上与日军拼火力,自己反而经常被日军自侧后突袭导致全盘崩溃,其作战思想僵化到这种地步,蔫有不败的道理?而解放战争里,这个毛病依然未改。国军一直寻机与共军主力决战,却被共军以高超机动能力摆脱的的战例多得数不胜数,而共军以机动性优势获取局部兵力火力优势打国军的歼灭战,同样多如牛毛。理论上讲,火力机动和兵力机动的效果可以互换,前提是火力机动的速度和强度满足战场需要,如抗美援朝的美军,其依靠火力机动对抗志愿军的兵力机动,利用强大的空军和占绝对优势的火炮,辅以装甲部队,往往能够将陷入重围的部队解救出来,并大量杀伤我军。但国军抗战中并无火力机动优势,又不注重发扬兵力机动性,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阵势,任由日军兵力和火力机动,其必然形成局部战场日军的绝对优势,并进而动摇全线。战争胜利三要素,信息,火力与机动,只要占有一样,也不至于彻底被动,而国军却三样全无,抗战失利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