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观察
最近互联网平台挂起了一股“孔乙己文学”之风。广大以年轻人为主的网友将自己的通过努力、内卷取得的学历比作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他们不禁自嘲:
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
如果我没上过大学,那我一定会心安理得的去打螺丝。
学历不仅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把话题引向燃爆点的是共青团中央、央视网等官方媒体对“孔乙己文学”现象的批判。批判称:
孔乙己之所以穷困潦倒,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通过劳动改变命运。
此举引发了广大以年轻人为主的网友的不满,也引发了他们对官媒的群嘲和反感。声浪之大且清一色的整齐,很多自媒体对此的锐评受到群众欢迎,客观上反映出了官媒这次算是彻底翻车。
深入分析
在分析“孔乙己文学”这个现象之前,我们首先要捋清分析一般问题和现象的思路,既明确指出并且能够区分现象、观点、立场。特别是观点和立场的区别,只有当我们真正体会到冲突双方的立场究竟有何不同,才能明白矛盾的焦点究竟是什么。
背景
前文我们已经基本介绍了这个现象的产生过程以及特点。为了更进一步地理解,我们再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长衫”一词在《孔乙己》的原文中多次出现,是鲁迅先生用来形容封建腐朽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原文中是这样描述孔乙己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现象
了解《孔乙己》的创作背景后,我们就能理解广大年轻人实际上是将自己比作孔乙己,将自己取得的学历比作孔乙己的长衫。
那么,用一句话总结“孔乙己文学”现象就是,广大年轻人不断通过努力、内卷获得学历的敲门砖后,却很难找到一份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境地。
也正因此,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丧文化”,涌现出一批批“小镇做题家”。今天他们又以孔乙己自嘲,无时无刻不把“摆烂”、“躺平”挂在嘴边,却又“躺不平”,被迫“内卷”。焦虑现象变得十分普遍,出现抑郁症状甚至确诊为抑郁症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
3月25日,一首名为《阳光开朗孔乙己》的歌曲在B站爆火,作为对连日来官媒持续批判“孔乙己”现象的反抗。
网友投稿
— 李老师不是你老师 (@whyyoutouzhele) March 25, 2023
3月25日,一首名为《阳光开朗孔乙己》的歌曲在B站爆火,作为对连日来官媒持续批判“孔乙己”现象的反抗。 pic.twitter.com/na9rAPso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