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戰役,又稱金城反擊戰、抗美援朝1953年夏季戰役第三階段,是朝鮮戰爭中中方所称“抗美援朝战争”后期進行的戰役,自1953年7月13日起至27日停戰協定簽字止,歷時15天。這場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以來進行過唯一一場戰役規模的陣地進攻作戰,同時也是唯一一次中國人民志願軍擁有炮火優勢的戰役。
這場戰役的起因在於朝鮮停戰談判中,由於韓國總統李承晚拒絕簽字,同时拒绝釋放約2.7萬名中朝聯軍的俘虜,因此中朝方面無法與聯合國軍達成共識。最終,為了懲罰李承晚不肯簽字的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決定針對金城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這場攻勢也是中國在朝鮮戰爭中進行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攻勢,面對聯合國軍取得了勝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役中攻占了1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將戰線向南推進了纵深10公里,志愿军在金城东西30余公里的正面同时进行突破,共攻占纵深10公里约170平方公里的阵地;仅自7月13日至7月18日5天中,共毙伤及俘虏韩军28,000余人,击溃韩军四个多师,给李承晚及韩军以严重的打击,有利配合了停战谈判,使志愿军在突破敌坚固设防地带的作战中获得了极宝贵的经验。另有中方战役后的总结称,金城战役连同正面其他各军和朝鲜人民军各军团的作战,共毙伤及俘虏韩军美军78,000余人,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志愿军和人民军伤亡33,000余人,“敌我”伤亡对比2.3 : 1;此次战役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