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米是朝鲜人1845年传入的。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但是是在长江流域.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的水稻种植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水稻在我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了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中国水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增加收入,默许属国朝鲜农民来东北种植水稻.但是,从最早有记录的1845年开始,朝鲜农民在东北种植水稻一直不太成功.最开始他们在鸭绿江上游浑江两岸(今桓龙湖主干水系)种植,但是,不成功;朝鲜人一直坚持,又沿着浑江,一路种到桓仁、通化一带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辽宁省桓仁县的一位金姓朝鲜移民在一个叫上古城(今桓仁古城镇)的地方才试种成功了,只不过这种子是他从朝鲜带过来的,但这种朝鲜粳稻在东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条件下,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亩产不足150公斤.
朝鲜移民到东北种稻的路径有三条:最早的是中线即鸭绿江上游的浑江流域.1845年,朝鲜平安北道楚山郡的80多户越江进入浑江流域,发现浑江下游两岸土地肥沃宜耕,于是进入该地私垦.后沿浑江向北发展,进入桓仁、通化,1875年在桓仁境内试种成功;1883年,金华友等数名朝鲜移民,从通化小湾沟移居柳河三源浦,试种水稻成功;1890年,柳河、海龙、按图等地的朝鲜移民又移入桦甸开发水田;后沿着松花江、牡丹江和挥发和,移入吉林磐石、蛟河、舒兰等地开发水田,并进而移入德惠、怀德、伊通等地试种水田,从而把水田试种区从东部山区扩展到东北平原腹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