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笑脸外交”魅力几何 美国力图重塑道德权威
如果奥巴马微笑过后,世界看不到美国的实际作为,那他的“笑脸”恐怕就只能登上讽刺漫画了
近来,有一张大大的“笑脸”常占居了国际媒体的头版头条,那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招牌式”笑容。作为新任总统,欧洲“首秀”掀起的旋风当属意料之中。奥巴马天生具有领袖气质,他只要一开口发表演讲,就可以引得万人倾心。有人因此打趣说,他天生的一副大嘴白牙,笑起来,让人清心降火,如沐春风。对于受够了美国霸道气息的欧洲,奥巴马的笑脸显然十分受用。
奥巴马的“笑脸外交”,至少向世界传递了这样一种积极讯息:那就是美国将改变跟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摆出倾听、谦卑与灵活的姿态来领导世界。这是奥巴马对美国“巧实力外交”的生动阐释。
一路强调“聆听”他国
在伦敦二十国领导人峰会(G20)的会场上,奥巴马一改前任总统的“牛仔风格”。与不甘寂寞的萨科齐、处心积虑的布朗相比,奥巴马似乎显得有些沉默和低调。出访之前,美国副总统拜登宣布美国“只说不听”的时代结束了——一个“笑脸相迎”的时代到来了。白宫也反复强调,美国是来聆听,而不是来发号施令的。
在接下来的8天里,欧亚6国一路走下来,人们甚至记不得奥巴马发表过什么特别的言论,脑海里留下的只是那张能传递兴奋和信心的笑脸。
用中国的话语来形容,奥巴马似乎有点“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的感觉了。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总统,身段和态度一下子谦卑起来,这多少让人有些吃惊,甚至不习惯。在欧洲访问期间,奥巴马始终表现出虚心的态度,带着歉意的口吻,让受够了傲慢的布什政府的欧洲领导人心情愉悦。
而对与美国积怨更深的伊斯兰世界,奥巴马的“守拙”则走得更远。他把自己上任后第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留给了阿拉伯媒体;在欧洲之旅结束之后,他专门访问了被视为西方与阿拉伯世界桥梁的国家土耳其,并会见了当地的伊斯兰教领袖。奥巴马甚至被媒体拍到了在 G20峰会期间向沙特国王阿卜杜拉鞠躬的照片。这张照片让美国保守派大呼“耻辱”,不过,却获得了阿拉伯世界的盛赞。
不足以解决问题
奥巴马的欧洲“首秀”,自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要化解布什政府留下的众多负面遗产,一张“笑脸”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又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有责任和义务对世界做出更多的承诺,付出更多实质性的行动。在G20会议中,奥巴马也展现了几分纵横捭阖的味道,他说服了欧盟和土耳其重新开启冻结已久的入盟谈判。尽管没能成功说服欧洲国家发起新的经济刺激计划,没有得到北约盟友对阿富汗增兵的许诺,没有阻止朝鲜试射火箭,也没有制止G20元首们对美国的批评,但奥巴马仍然在微笑。只是,这份微笑的背后,在外界看来,一面隐藏着美国的尴尬,另一面也显露了美国不愿更多地担负责任的心态。
真心微笑并不容易
尽管如此,奥巴马此次欧洲之行明确宣示了一种崭新的外交路线。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事务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谦虚和克制的美国,一个更加灵活而机智的美国。如果这条新路线能够坚持下去,美国从布什时代开始急剧下降的国际形象应该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修补。也许全世界的吵闹声会因此增多,但枪炮声肯定会减少。
出于美国国内不容乐观的形势,奥巴马还能笑多久?外界对此并不完全乐观。奥巴马既要救经济,又要摆脱反恐战争的漩涡,还要保住美国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体制中的霸主特权。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美国的形势可以用“内忧外患、生死攸关”来形容。尤其是对于美国国内的保守势力来说,美国利益高于一切,美国不容许外界对自己霸权地位存在任何一丝可能的挑战。
奥巴马的“笑脸”能否获得保守势力的认同,还不得而知。不过,从美国国内保守势力攻击奥巴马向沙特国王鞠躬一事可见一斑,美国要真正放下架子,真心向世界微笑,并不那么容易。那么,如果奥巴马在微笑过后,世界看不到美国的实际作为,那他的“笑脸”恐怕就只能登上讽刺漫画了。(周鑫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美国国家公关:重塑道德权威 让恨美国变为爱美国
“9·11”事件让美国国家公关再出发,奥巴马更是力图重塑美国作为世界领导的道德权威
美国代表什么?
在美国庆祝建国224周年前夕,《纽约时报》曾以一整页篇幅刊出36名不同国籍人士的回答:金钱、权力、希望、宗教自由、思想开明、雪佛兰汽车、多样化……答案五花八门,只是那时还没有9·11事件,没有伊拉克战争,没有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也没有海啸般袭来的金融危机。
作为公关策源地的美国,50年来已经完成两个等式的建构:自由=美国精神,美国精神=普世价值。但近几年,美国国际形象江河日下。
“9·11”事件惊醒美国
2009年奥巴马上任伊始,立即召集包括“软实力”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等精英,组成政策筹划小组,为美国外交战略出谋划策。而该小组思考的重点,就是国家公关。
“世界为什么憎恨美国?”其实这个问题,美国人已经反思将近8年,仍然没有答案。
2001年的“9·11”事件,是他们在沉痛之余反思的开始。那是小布什上台初期,对国家公关的关注不多,非但没有整合各部门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甚至未及时任命负责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
尽管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就全面启动国家公关战略,但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国家公关似乎成了多余。在克林顿政府后期,国会撤消了新闻总署,其工作被移交给国务院。据一位美国政府前高官透露,那时这方面的总预算12亿美元,只相当于麦当劳的全年广告费。
“9·11”事件及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让布什政府重新考虑国家公关的战略地位。这种认识的转变,迫于一种新的美国信任危机,即美国正面临全球特别是在穆斯林世界的国家形象危机。
战时国家公关软硬结合
白宫旁的艾森豪威尔办公楼四楼,公告板上标明了即将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墙上的挂钟显示着华盛顿、伦敦、喀布尔和伊斯兰堡的当地时间。这里是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及其盟国部队的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大多从白宫或其他机构借调而来。他们肩负着一项与军事胜利同样重要的使命——控制战争的新闻报道。
这个战场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它从华盛顿一直延伸到伦敦、喀布尔和伊斯兰堡。在这些地方,美国政府都有专人组织新闻发布会,并对外国记者的报道加以策划指导。
不仅如此,美国国会还迅速拨出1.35亿美元建立萨瓦电台,与半岛电视台等穆斯林世界媒体竞争。
调查显示,2002年5月之前,50个阿拉伯人中只有1人收听美国之音节目。2002年6月萨瓦电台运作后,凭借美国和阿拉伯通俗音乐与新闻报道滚动播出的形式,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收听这一电台的阿拉伯人上升到89%。同时,美国还创办带有浓郁美国文化特色的流行杂志《你好》,宣传对象锁定在18至35岁的阿拉伯青年人身上。
奥巴马力图重塑道德权威
小布什在第二任期,愈发重视国家公关。2005年7月,布什心腹卡伦·休斯出任主管公共外交与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那时美国国际形象的颓势尽显,又被虐囚事件搞得灰头土脸。休斯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
她很快抛出了一份全球公关改革计划,启动修补美国国际形象的工程。但是休斯的努力,并没有改变美国国际形象。
在最近几年全球一系列民意调查中,“全世界反美情绪的深度和广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史安斌看来,美国国际形象最好的年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刚结束的时候,“现在奥巴马也是希望修复那时的形象”。
“布什政府强调先发制人,损害了美国软实力;奥巴马要重塑美国作为世界领导的道德权威,可以说是一种修复性措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强调说,国务卿希拉里多次谈到巧实力的运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