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几天的时间超过了三年美国的感染率了啊!

来源: 三河匹夫 2022-12-24 07:42:1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38 bytes)

美国新冠感染率只有30%,而我们专家却说:我们要感染80%!

2022-12-23 08:54:12 来源: 开水里养活鱼 河北 
 

最近,国家卫健委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人数,也好像不公布了本土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了!我国三年以来的强力措施阻止病毒传播的严防严守做法,在这个寒冬全面放开,不再进行全民的核酸检测了和封城了。

现在全国各地第一波疫情高峰正在席卷而来,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们可能都已经阳了,导致全国各地的医院药店诊所人满为患,而治疗感冒发烧的药一时间都被抢光了,现在生产跟不上一时间无药可买!据估计,北京感染率已经超过70%以上,而湖北四川河北等地也超过50%以上,北方的感染率和严重性都要远远大于南方!

而现在已经不进行核酸检测的美国那一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亿例,累计达100003837例,也就是美国感染率仅为30%左右,10个人有3个人感染新冠!

作为世界最晚全面放开的国家之一,而我们的专家们说,我们要感染80%以上,奥密克戎不可怕,绝大多数人都会在5~7天内好转,好转了以后再得就很难!感染一次奥密克戎后,体内会产生抗体,等于打了一次疫苗,并不会有什么后遗症之类的。


 

这么说的话,现在我们才全面放开几天而已,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感染率非常之高了,有可能超过50%以上了,也就是我国几天的时间超过了三年美国的感染率了啊!不过美国也不进行核酸检测了,不检测就不是新冠,检测了才是!

不过我们还是支持国家这一次的全面放开的时间节点的,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给出了答案:假如“新十条”提前到今年1月3号,中国会造成25万人死亡。如果按照美国奥密克戎死亡人数推算,中国会有103.8万人死亡。
 

所以说现在国家做出这个决定肯定是有科学依据的,在这个节点开放既保证了经济,也符合了之前广大的热切需求啊。所以感染以后大家也不必过度慌张,疯狂地各种吃药囤药的,主要以休息为主,睡觉、喝水,休息最最重要,要相信国家!

所有跟帖: 

说明我国时机选择的好,在新冠毒弱的时候实现群体免疫,同时让广大民众对病毒有亲身体会,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21-C- 给 21-C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07:49:51

美国的感染率实际肯定不止30%,政府发测试盒自己在家测,测出后没谁去跟州政府报告我阳性了,政府也没有提供报告的链接 -天青水蓝- 给 天青水蓝 发送悄悄话 天青水蓝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07:51:42

94% -月亮_66- 给 月亮_66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07:54:45

生活在逐步恢复。看新闻说北京街头吃饭的地方开始排队等饭了。 -秒秒- 给 秒秒 发送悄悄话 秒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13:03:41

加拿大血液抗体调查表明,约70%已经感染过了,虽然监测到的只有10%左右。美国也差不多。 -VictorWu- 给 VictorWu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17:34:25

美国是94%,现在监测到的30%多点肯定不准确,因为后期症状轻,不会上医院,而大多数人轻症是不会上报的,自己隔离几天了事 -老柏树- 给 老柏树 发送悄悄话 (177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17:44:12

肯定没有94%, 我所认识的所有中国人美国人,感染的还是少部分。 -peacemind2- 给 peacemind2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20:17:28

美国70%的感染率是很正常的,重复感染是难免的,中国不要太大意 -markyang- 给 markyang 发送悄悄话 markya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24/2022 postreply 21:38: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