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的争功诿过宣传

每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作者也不例外,有些例子举的可能偏激,但大概不会差出太远。
在这里的估计教育水平都不低,所以我们就撇开什么国民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之来的套话,来仔细研究经济统计数据,在建国后的30年间,没有外资的情况下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而改革这么多年,经济增长率也大概是这个数字,百姓的腰包确实鼓了,也享受到了很多实惠,但是与此相伴而生的后果也不能忽视。
现在中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出口,我们出口的产品几乎都是可替代的,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且相关产业大多是污染大或者人力密集型产业,这些明显受制于人的经济统计数据本身就是很虚幻,怕战争,怕禁运,怕原料涨价,怕外商转移,怕......。另外的一大经济支柱是房地产,这个大家也都心里有数,感觉普通人每月的税前收入能买2,3平方米的房子应该是个合理的价格(发达国家大多如此),靠房地产支撑的这部分增长的水分可想而之。另外的一大块是出口矿产资源,这个本身就是绝户计,所谓的有水快流实质是在抢子孙后代的财富,不错,现在的数据好看,那以后呢,20年之后怎么办?
而且比较现在和以前经济成就也不能光看统计数据,隐性成本虽然没有在统计数据中体现出来,但是也确实存在,例如环境污染,这点现在超过25岁的人想想小时和现在的山水马上就可以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一项应该作为成本算在经济统计中。另外的就是福利,以前人兜里钱少,但是如果我们把房子,医疗,养老,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福利考虑进去的话,恐怕差距就会小很多。还有就是发展潜力,在坚持自己开发的时候,技术上虽然落后,但是始终在紧跟发展的步伐,我在电子产业工作,这里给大家只举电子方面的例子,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下面的链接看看电子工业这么多年的发展,改革前的成就比最近一段时间明显高出不少。http://www.ywpw.com/forums/mosaic/post/A0/p0/html/145.html ,现在我们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了,这些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产,虽然现行GDP的统计不把这些算在内,但是我们自己心里肯定有数。
还有就是现在统计的问题,我们现在统计的时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虽然和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一字之差,可意义却有本质的差别,我们统计时候把所有在中国土地上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都算在了经济增长里面,不管最后收钱的是谁,这个明显有很强的误导性,看看各行业的前10名有多少是外资或者是合资企业,如果把这钱算在经济成就里面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脸红。
其实在看得多一点,精神因素也是一方面,现在的人心,士气和社会风气和以前没法比了,当然这个不是万能的,但是一个想成为强国的国家缺了这个却是万万不可能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但是不欢迎扣帽子。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