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多样化

来源: 刘国文 2019-09-26 11:57: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6931 bytes)

习俗的多样化

1、衣服:

关于衣服的第一个对立是繁与简,其次是暴露与遮掩,再其次是穿与不穿。这些对立的失衡会使人们的穿戴走向极端,不但影响个人和家庭的方方面面,也会进一步影响社会和国家,严重时甚至能导致国家或民族的灭亡。

(1)、与国:

出于爱美之心,中国古代的衣服尤其是社会上层人士的衣服都倾向于穿繁琐、冗赘、华丽的美衣繁服,并由此导致社会下层群众也即体力劳动者所传的衣服也趋向长、宽、肥。这种全国民众都长衣博带的危害早在战国时期就被赵武灵王认识到了,它不仅浪费手工和布料,还降低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效率,也由于限制人们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而降低人们的体质并从而降低军队的战斗力。到了一百多年前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除了与吸食鸦片等有关外也多少与这种长衣服导致人们行动缓慢、活动量小并同时使人变得懒惰而体质变弱有关。

我们大多数人现在已很难有机会体验过去的服饰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了,但我们看看古代戏剧(如京剧)中人物的穿着也可以对此有个粗浅认识。通过赵武灵王的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短小衣服相对于长大衣服的好处。赵武灵王看到的是当时的中山国。中山国大约夹于韩、赵、秦之间,处于大国的包围之中,这些国家都想占领中山国。中山国曾多次受到韩、赵、魏、秦等国的侵略,但一直屹立不倒。与此相对,三家分晋之后的赵国虽然是韩赵魏中最弱小的国家,但也远远比中山国地大人多,然而赵国却屡屡战败,不但打不过大国,连当时北边弱小、分散的游牧民族也打不过,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赵武灵王即位后欲挣扎图存,却不知如何能使国家强壮一些。后来偶然看到比自己小得多的邻居中山国比自己的位置和境遇还危险,却一直独立不灭,他经过考察、研究和琢磨之后恍然醒悟:想不到竟是衣服惹得祸。于是下定决心要脱了象征中国灿烂文明、先进文化和优等民族的宽衣繁服、长摆大袖,让全国人们换上外族胡人所穿的代表低贱、落后、贫穷、愚昧的短衣小袖、狭档窄裤。他这么做会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但帝制也自有它的优势,最终还是很快地、雷厉风行地全国推行了。还别说,赵国还真的因此而强大了,生产力和人民体质获得飞跃,一跃而成为韩赵魏中的最强者,强大到赵武灵王亲窥秦国上下而欲灭秦的地步。可惜,英雄难过美人关,赵武灵王不但因美人而死,也因美人而留下了亡国之患。这且不提,有人可能更关心中山国怎么样了。中山国稍后再次遭到了大规模侵略,强魏大举入侵,志在必得,欲据中山为己有,却未能如愿。其后赵国趁中山大战之后疲敝、残破之机,大举入侵,赵虽然取得胜仗却不能彻底击败中山,割地而去。稍后赵国又再次大举入侵中山,并占领了中山。中山虽然最终被灭了,但这些也可见中山的顽强和强壮。韩赵魏在残破中山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灭亡扫清了道路。

由此可见,衣服确实能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甚至存灭。那么衣服是不是越短越小就越好,对国家就越有利呢?显然也不是。衣服的发明和使用的本意是为了保护身体以免为外物所伤以及在寒冷天气下抗寒保暖,所以衣服的多少和大小至少要足够保护身体、抵御寒冷,太小太少以致于不能保护劳动者的身体时也会有害。另外,通过衣服追求一些美观也不为过,何况衣服的整洁和美观也能提高人们的自信、增加人们的幸福,还能端庄人们的行为。但如果为了美观一味繁饰、点缀而影响了生活和生存也就错误了。

在没有对比时,人们很难能意识到也没有标准来判断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什么是多、什么是少,什么算大、什么算小,什么是不多不少不大不小的正好。我觉得,只有鼓励衣服的多样化,使两个极端和各种中间形态的衣服在社会上都有人穿,才能最好地保证人们的衣着在总体上保持适当。

(2)、与民:

衣服不仅能通过对人们活动能力以及进而对心态的影响而影响国家的盛衰强弱,也能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幸福。为此,我们不妨放下对外衣的关注转而看看内衣的影响。

据说胸罩是杨贵妃为了遮蔽乳房被干儿子安禄山在云雨时抓出的伤痕而发明的,别的宫女和妃子以为是一种时髦也都纷纷效仿,于是就流传看来。我们不必谈论这个说法的真假,但至少胸罩不是一直都有的,也不是在什么年代都流行的,而且大规模流行的年代更不会太早。过去有些中国女性也带类似胸罩的东西来保护或遮掩胸部,其中可能又一裹胸为主。裹胸往往为一长条形的棉布,通过多次缠绕来束缚、固定胸部。到了现在,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年轻的女性几乎人人都天天带着西方流行过来的胸罩,带胸罩已经彻底成了一种习惯和传统。有的女性甚至在晚上睡觉时也带着。

带胸罩固然可能有它的好处,但也同样可能有害处,尤其是化纤类纺织品制成的。我觉得目前女性乳腺癌发生率较之前的大幅增加固然可能与食物成分和饮食结构等有关,但也与胸罩尤其是化纤类胸罩的普遍使用有关。我认为胸罩一方面会阻碍胸部的血液流通、一方面又会降低胸部的透气性,对乳房的健康极为不利。化纤类胸罩中的化纤物质更会通过乳腺管进入乳腺内部,直接诱发癌症。现在,西方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大约为十分之一,中国的虽然低于这个比例但也上升的很迅速。相比之下,过去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生率低于万分之一。

习惯的多样化能使我们发现各种习惯的好处和害处所在。如果有的女性带胸罩,有的不带,有的时带时不带,而且带胸罩的女性有的带纯棉的,有的带化纤的,有的带这种形状的,有的带那种形状的,那么通过对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发病率与胸罩使用情况的统计,我们就可以知道乳腺癌是否与胸罩尤其是化纤类胸罩有关。其它的如在饮食习惯、食物成分等方面的多样化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食物和饮食习惯与各种疾病的相关性。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内裤(也即穿在裤子内的裤衩,有的地方又叫裤头)对人体的影响。我不了解中国南方过去的传统和习惯,但在我们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人们过去大都并不穿内裤,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即使有些个人或地区偶尔有穿的,这些内裤也往往是大而宽敞的那种。后来不知何时我的周围流行起极其紧身的内裤。现在除了农村人,大家穿的几乎都是这种紧身内裤了。

我觉得这种紧身内裤,在可能有某些益处的同时,不论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也都有一定的害处。对于女性,由于其降低了透气性会增加各种妇科疾病和感染的发生。对于男性,能降低精子成活率。据我所知,有相当一部分的男性不育或难育就是由于这种紧身内裤使阴囊过于贴近身体、使其中的睾丸处于高温状态从而降低了精子的成活率造成的。这样造成的男性不育或难育有些是可以恢复的,往往只要换成宽松的内裤后就可以很快恢复。这种紧身内裤是否与前列腺癌的逐渐高发有关则不得而知。另外,化纤制成的内裤与纯棉内裤对人的身体和健康有何不同影响也值得研究。

我的一位朋友结婚较晚,结婚四、五年后妻子也没有怀孕。有次电话聊天时实在忍不住了,就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我想了一下,记得当时一块儿住集体宿舍时他穿的是紧身内裤,就告诉他白天换成宽松内裤(美国叫Boxer),晚上不要穿内裤。他听了将信将疑,但还是决定试一下。结果,两三个月后他妻子就怀孕了,孩子现在已经7、8岁了。

除了生育能力,穿着内衣或内裤睡觉与裸睡相比的其它好处与坏处也值得思考和研究。穿着内衣和内裤睡觉自然看上去比较文明,尤其是在集体宿舍或几个人合住一套房时,但对于个人却并不一定舒服、健康。就我个人体会而言,穿着内衣或内裤睡觉不但容易出汗从而容易半夜醒来,内衣内裤在身上的缠绕也容易使人在半夜醒来。这些都会降低睡眠质量,影响第二天的情绪和工作或学习效率。对我而言,裸睡更健康。我觉得,现在人们普遍穿着内衣或内裤睡觉的现象或风气值得反思。社会不应该在任何方面失去多样化,包括裸睡与否。此外,社会上的人们在使用天然成分(棉、丝、麻等)还是合成成分(化纤等)的衣服与被褥等方面也应保持一定的多样化。

衣饰多样化能帮助我们发现各种衣饰习惯以及各种衣服材料对人体的健康和情绪的影响,从而提供让我们能够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做出独立选择的信息和资料,使我们中的某些人能尚试着通过改变衣饰习惯来摆脱由其带来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因此,我觉得我们需要衣饰和衣饰习惯的多样化。

2、头发的长短:

现在女性流行蓄长头发,但流行的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或有益的。中国过去流行女同志裹小脚,从都市到农村、从富人家到穷人家,几乎人人如此。我认为,现在仍在流行的长头发也并不比裹小脚好多少。我觉得由于阻挡热量散发的原因,长头发对某些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对某些成人大脑的正常运行应该会有一定负作用。除了在梳洗上浪费时间外,长头发也容易令人分心,还容易使人倾向于自爱自怜、多情善感,并使人过于重视外表而难以踏实专心地工作。

但当几乎所有的女性都留着长头发时,个别人想拒绝也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多少人愿意被视为怪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被人在背后冷嘲热讽。我有两个女儿,一直试图让她们留短发,但也只能在她们七八岁之前行得通。其后在不断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下被迫放弃。我想,要想改变一种风气或习俗光靠个人悄悄的身体力行往往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宣传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后,通过一部分人的集体行动才行。

有人可能能举出留长头发的各种好处,但这些好处又何必要让女性独占呢?我觉得,合理的情形应该是男女都有留长头发的,也都有剃光头的,更有留短头发和不长不短的头发的。不论何种性别,全留长发、全留短发或全剃光头似乎都不能算是正常、合理的。

3、饮食

据我看来,中国的饭菜绝对是世界第一。在这一点上没有其它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能与中国人的技术和手艺相比。这似乎应该归功于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更早的且不必去说,大家都知道的曾在中国流行过的儒教与道教就都对美味津津乐道,且乐此不疲。

对此,孔子的名句是“食不厌精”,老子的主张是“美其服、甘其食”。这自然为人们无节制地、明目张胆、理直气壮地追求美食大开了方便之门,与在其之前在中国古代流行的节制、节欲和节约的主流观点彻底相背。美食对社会不利的一面是浪费时间、浪费粮食、浪费人力物力,还会懈怠人们的斗志。使人们既不能艰苦奋斗,也难以深思远虑,转而沉溺于每天一日三餐所带来的味觉和视觉刺激而不能自拔,于是变得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只要吃得好就行。饮食过多还会带来大脑缺氧缺血,使人有更多时间在昏昏欲睡,而肠胃稍稍宽松后,就又开始盘算着下一顿的着落。美食还会引诱人们在进食时喝酒,不喝几杯似乎对不住这么好的食物,于是在许多地方午饭和晚饭也都成了酒会。我觉得中国人嗜好美食与清末吸食鸦片可以等而观之。

西方人由于传统和信仰以及手艺的不同,在饮食上流行禁欲主义,吃饭时对滋味不多做要求,认为营养够了就行。他们的早饭大都是牛奶加麦片,中饭也只吃极少的一点儿,晚饭才会相对丰盛一些。这种禁欲与节制克服了上述追求美食造成的大部分缺点,但也同样有不足之处。美食的好处之一是美味能活跃思维,放松身心,使人幸福快乐。节制饮食的缺点则是会拟制大脑的活跃、拟制思维,由于减少了生活中的乐趣而使生活变得枯燥无趣,不利于放松和创造。所以美食和简食各有利弊,一个大的国家应该让其人口或地区在二者之间维持一定的比例,使社会保有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性格和行为的个人。

另外,西方人习惯于冷饮、冷食、生食,中国人则在中医的教导下习惯于热饮、热食、熟食。就我个人的经历和观察而言,我觉得热饮、热食更容易对肠胃的健康不利,容易引起各种咽炎、胃炎和胃溃疡。有些西方医生甚至认为烫食和烫水或烫汤可能与中国食道癌的高发有关,这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也值得思考。相比之下,冷饮、冷食、生食则相对要健康一些。但我相信冷饮、冷食也一定有某些方面的缺点,只是以热饮和热食为主的我无法了解到罢了。同样,热饮和热食也一定有其相对的优点。

就饮食的冷热而言,我同样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人们不应该都食用热饮、热食,也不应该都食用冷饮、冷食。饮食的多样化能帮助我们发现其各自的优缺点,使不同体质、性格和健康状况的人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以及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合理地调整自己的饮食,使人人的健康、心情和工作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同样,社会上不同的人们在蔬菜、粮食与肉蛋奶等的食用比例上也应该尽量彼此不同,在油、盐、酱、醋等的食用上也应该保持多样化,在饮食的频率、数量、时刻和多少上以及在食用转基因粮食、诱变粮食、杂交粮食与野生粮食的数量上也应该保持多样化。只有通过比较长期食用转基因粮食的人们与从不食用转基因粮食的人们及其后代,我们才能知道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只有通过比较餐餐都食用酱油或大料(即八角)的人们与从不食用酱油或大料的人们的情绪、健康和疾病流行情况,我们才能知道酱油或大料的好处与坏处;只有通过比较一日一餐者、一日两餐者、一日三餐者与一日四餐者以及彼此用餐时间不同者,我们才能发现其各自的优缺点。

其它的如吃饭时是喝汤还是喝水、果汁或其它饮料,喝的话是饭前喝、饭后喝还是随时都喝,以及食用软食与硬食、粗食与细食等上也值得比较、研究,使那些可以通过进行饮食调整而改善健康的人能摆脱疾病的困扰。

通过对比,即使在某个时候知道了某种方式对99%的人都是有利的,也不应该让99%的人都采用同一种方式。不但对看似有害的方式应该保留一定的人口,这有害或有益的方式还要各自做出修改和调整,以扩大探索范围。我认为在饮食上没有任何一种具体的方式应该超过50%的流行率。

在饮水上亦然。我觉得社会上人们饮用水的种类、来源、储存、盛装和处理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有的人应该饮用未经处理的井水、山水、泉水、河水或雨水,有的则饮用经消毒、蒸馏、过滤或渗透处理的水;有的人饮用冷水或凉白开,有的人则饮用热水或热茶水;有的人饮用塑料瓶或塑料容器盛装的水,有的人饮用不锈钢或铝等金属容器盛装的水,有的人则饮用瓷器或陶器盛装的水等。

4、房屋:

我觉得在房屋(平房或楼房)上,也即房屋的内外设计、内外建材和内外环境等方面也同样应该保持多样化。

房屋或楼房的四周在树木的稠稀、有无与树木的高低和种类上应该多姿多彩,房屋或楼房外表和屋顶的颜色(白色、浅色、彩色、深色或黑色)也应该多样化,房屋四周的道路以及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道路也应该实现颜色(白色、浅色、深色或黑色)和材料的多样化。我喜欢有树的环境,认为自然、幽静、柔和,令人放松;有的人则喜欢无树的环境,认为光线明亮、视野开阔,令人愉快。我喜欢浅色的房顶和外表,也喜欢浅色的路面,认为能够反射更多的阳光,减缓由于人类越来越多地释放热量和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全球暖化;有的人则喜欢深色的房屋外表和道路表面,认为耐脏、庄重、令人平静。同样,有的房屋应该建在地下或水下,有的房屋应该建在地上或水上,还有的房屋应该建在空中。

房屋的内外建材和装饰材料也应该多样化,应该有土、木、砖、石灰或汤土(米汤或饭汤与石灰、胶土、土、石子等混合以形成类似水泥混凝土的机构,曾在中国古代应用)等建造的,也应该有钢筋、水泥、胶合板、合成漆或其它涂料等建造的,室内的地面应该有土地、砖地、石板地、水泥地、木地板(带漆和不带漆的)、胶合板、瓷砖儿、塑料板、橡胶板、棉地毯、毛地毯、化纤地毯等。通过对比我们能发现各种新、旧材料的优缺点,使新、旧材料得到改进以既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又能不影响人们的健康。在住宅多样化的情况下可以研究各种住宅所用材料和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统计结果就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材料是安全的,并使不安全的材料得到改进而逐渐成为安全的。比如,普遍认为白血病、过敏症等与室内使用的合成材料或涂料有关,尤其是与其释放的甲醛有关,如果能够进行一些统计分析,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其危害之严重。

除此之外,在家具等方面也应该实现多样化,比如室内桌椅、沙发等的有与无、多与寡、高与矮、硬与软、天然与合成等,马桶的坐与蹲,暖气和冷气的有与无、强与弱,以及电视、电脑、电灯的色调、亮暗以及有无等。通过桌椅高低的多样化我们说不定能找到避免当前流行的颈椎病发生的方法,通过电灯在色调、亮暗以及有无上的多样化我们说不定能找到避免许多儿童出现近视的方法。

过去看书、读报或写作用的是纸,为此设计的桌子和椅子的相对高度可能最适合平均身高的人以直立的坐姿工作,对身材更高或更矮的人或其它坐姿的人不见得最合适,但也基本能凑合着用,且由于看书或在纸上写作时的特殊姿势以及较短的连续工作时间等,并不会引起颈椎病。现在人们普遍用电脑写作或阅读,但所用的书桌和凳子却基本与以前的完全一样,对其高度和表面的倾斜度并没有进行研究和调整,于是目前的桌子和凳子并不见得再适合大部分的人,甚至是不再适合所有的人了。这样,在为使用纸张和书本而设计的桌子和凳子上使用电脑会引起颈椎、胸椎、腰椎和眼睛的疾病也就并不十分奇怪了。

如果我们在使用纸张时也始终保持桌子和凳子的多样化,不但会避免许多人的驼背或近视,在计算机取代纸张后也能迅速发现适合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桌子和凳子的合理设计,尤其是二者相对高度和桌面宽窄与倾斜度上的合理调整。

多样化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能保持社会对新环境和新条件的快速适应和合理调整,避免在缺乏多样化提供的对比时,人们会由于习惯、单一和麻木而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对造成问题的原因熟视无睹,导致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由于社会缺乏多样化,过去每个民族和国家以及其中的人们都经历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现在的每个民族和国家以及其中的人们也还在经历着许多不必要的痛苦。

5、卫生、保健与治疗:

讲究卫生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可能是能减少疾病,尤其是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坏处可能是会降低人们的免疫力,从而容易在受到感染后生病。与西方国家的人们相比,目前的中国人较不讲究卫生,并由于常常在公共场合共享饭菜而又不使用公用的勺筷而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流行病,比如肝炎、肺结核等。在农村饮用生水的习惯也使人们容易互相传染痢疾等,并容易被寄生虫所寄生。但不断地广泛接触各种微生物也同时使他们普遍有较强的抗病力。

当前西方国家的人们平均比较注意卫生,不但大都能做到饭前便后洗手,还流行各自食用各自的食物,在共享食物时也往往都有公用的刀叉,因此肝炎、肺结核等疾病的发生率极低,但这也使他们的免疫力较低,比如,感冒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现象就曾数次发生。

由于这一矛盾,在一个人口较多的国家,社会上的人们既不应该普遍倾向于过于讲究卫生,也不应该普遍倾向于过于不讲卫生。但讲究卫生或不讲卫生的合适程度却很难确定,这一合适度是否真的存在也很难说,而且即使真的存在这么一个能确定的合适的度,它也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觉得最简单、合理的方法就是在讲究卫生与否上实现观点和习惯在人群中的多样化,这可以通过使完全不讲卫生和完全讲卫生之间在观点流行率和实践人口上都有一定的存在程度并使二者之间维持平衡来实现。

过于讲究卫生还会导致人与外界细菌等微生物的隔绝或接触的减少,但许多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却有助于维持人们的健康和活力。即使通过接触获得了这些有益的微生物,有些也不能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下去,只有通过不断接触大自然来不断获得接种才能保证它们在人体内的长期存在。因此,只食用高温烹调或蒸煮过的食物和开水并不见得最健康、科学,生食或喝天然的生水也自有它的好处。同样,不停地使用洗涤剂和消毒剂来清洁器具和双手也并不见得就必要或健康。我觉得,在食物的生熟脏净上应保持多样化。在洗涤剂和消毒剂的使用上,社会上的人群也应该保持多样化,也即在有与无、用与不用、多与少、天然与合成等方面应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和偏向。

在保健与锻炼上,人们也应该有不同的锻炼方法和强度,不同的保健方法和强度,以便使各种锻炼和保健方法的流行率不断得到调整,使人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近益离弊。比如,人们在保健药使用上的多样化能帮助我们即早发现各种保健药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如当前尿毒症(也即肾衰竭)的大规模爆发是否与人们过多地服用中药有关等。

在疾病的治疗与否以及治疗方法上也应该保持多样化。比如,对高龄病人或绝症病人,有些家属或医生应该主张有一分希望就要抢救,为了能多活一天也不惜兴师动众地予以抢救,也有些家属或医生应该主张放弃治疗或只维持基本的治疗,让病人自然地无痛苦地寿终正寝。对同一种疾病社会上应该同时流行、使用、尚试多种不同的方法,应该有药物、物理、食物、睡眠、酒、水、娱乐(放松与专注)、精神等各种疗法,应该中药与西药、中医与西医、科学与迷信、正规与业余等并行,且种类和方法越多越好。

同样,对于社会来说免疫与预防(注射疫苗等)也不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应该有些人从不使用疫苗,有些人只使用某些自己认为有用的疫苗,有些人则使用所有的疫苗。对同一种疾病也应该有多种疫苗。如果社会过于依赖疫苗,对治疗和检测的研究就会受到消弱,一旦病毒或细菌发生突变而使现有疫苗失效,有可能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当然,在人类数量如此泛滥的今天死一些人也不见得就是坏事。

6、生活工具和生活用品:

生活工具和生活用品可以包括缝纫、烹饪、饮食、睡眠、洗涤和通讯等方面的工具和用品。我在此不再对这些方面应该如何多样化进行说明,我要在这里以吃饭的刀叉和筷子为例从另外的角度说明各种生活习惯或生活工具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从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多样化的意义。

现在中国人吃饭基本全用筷子,西方人基本全用刀叉。据说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王公贵族也曾用刀叉吃饭,所以对刀叉与筷子进行比较并不是在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我想在某个时期的某个地方究竟流行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食物的种类决定的:刀叉可能更便于吃肉所以流行于西方,而筷子可能更便于吃炒菜和面条所以流行于东方。但一旦流行起来形成传统后,即使食物改变了,吃饭的工具却不见得因之而改变,至少不会很快改变。在吃饭工具固定下来后,也会出现让食物适应吃饭工具的现象:无法适应吃饭工具的新旧食物会被淘汰,同时人们也会尽量改变食物的成分或形状以使其适应吃饭工具,比如把长面条改为短面头儿、把长蔬菜改为碎蔬菜以方便用刀叉(西方的面条大部分都是短面头儿),把肉块改为肉片以方便用筷子(西方吃肉块,东方吃肉片或肉丝)等。

另一方面,一旦传统、观念或风气受到或内或外的影响而改变,即使食物不改变,吃饭的工具也可能会很快完全改变,比如民国时期的上层人物基本都用刀叉吃中餐。在此,我们且不管刀叉或筷子因何而流行,也不讨论东方人统一使用筷子或西方人统一使用刀叉会如何阻碍吃饭工具的进步、导致吃饭工具几千年一成不变,而是来看看吃饭工具对人的行为从而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

首先,根据我的经验,对于中国的饭菜,筷子似乎比刀叉更适合共食。大家围桌而坐,用筷子可以很方便地夹遍整个桌子,可以安全地进行频繁的长途往返,不但有助于共食的流行,也使共食不需要借助公用的大勺子或夹子的帮助。而叉子的大小、形状和固定的结构则不太适合共食,不但每次的运输量较小且极容易半途散落,不便于对整个桌子进行频繁的长途奔袭。所以如果中国的某些地区或个人流行使用刀叉吃饭,则共食的流行会受到限制,即使采用共食的方式,也几乎肯定需要借助公用的大勺子或夹子。

如此看来,吃饭工具的不同能影响大家一起吃饭是共食、分食还是独食,这不但能造成某些疾病在各地有不同的流行率,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心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甚至还能影响国家制度的运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治乱与公平以及人们生活的贫与富、苦与乐。

总体上来,共食时人们能享受到更多种类的食物,大家更放松、愉快,彼此之间更容易增加熟悉感和亲近感,从而容易无话不谈、互为朋友、互相帮助。其好的一面就是能在吃饭时获得较大的欢乐、愉快和放松,通过彼此的交谈和倾诉又能防止抑郁、孤独、老年痴呆等精神疾病;通过信息的交流、朋友关系的增强和大家的互相帮助又能增强个人的安全感。其坏的一面是容易使人们沉溺于这种交际带来的欢乐而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还会使人们为了朋友、义气等感情因素或为了以后得到别人的回报或帮助而置国家法律和规定于不顾,做出破坏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事情来。这样以来,在有竞争或纠纷时,每个人都想依赖朋友或熟人的帮助来投机取巧。但在人人都找关系、托熟人时,熟人和关系也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仅仅能起到抵消对方的熟人与关系的作用,结果不是解决了纠纷而是使纠纷久拖不决。而且,在人人都如此的社会,官员必然腐败、法制必然败坏、社会必然混乱、国家必然走向贫穷落后。

其次,用筷子或刀叉吃饭时也会造成不同的挥动频率、挥动速度、挥动幅度和挥动次数。有人可能觉得挥动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的要更好一些。其实也并不完全如此。社会是个极多反馈网络互相重叠交错的结构体,复杂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触一点而扰全体的地步。吃饭时挥动频率高、速度快、幅度大容易使人在其它的行为上也逐渐倾向于轻快、灵活、急速的特点,而使庄严、稳重、缓慢的特征逐渐减少。如果社会上的人们都倾向于快速、急促,人民就容易普遍缺乏耐心,行为就会普遍短期化。如果社会上的人们都倾向于庄重、缓慢,人民就会普遍懒散、迟钝,工作和生产效率就会降低。

与此相似,一个社群说话的语速和语调也能影响这个社群中的人们在其它方面的平均行为。行为和思维是互相影响的,思维能影响行为模式,行为也能影响思维模式。一个人说话轻而快就会影响他或她的性格和思维,使其在其它行为上也倾向于轻而快。如果整个社群的人都以较快的语速和轻而上挑的语调说话,这个社群在其它行为上也容易在整体上表现为轻快、浮躁、短视。相反,如果整个社群的人都以较慢的语速和较低而粗重的语调说话,这个社群在其它行为上也容易在整体上表现为庄重、沉闷、僵化。

速度与耐心是一对儿矛盾,欢快与庄严也是一对儿矛盾,社会同时需要每一对儿矛盾中的矛和盾。既不能没有矛,也不能没有盾,社会就是由它们构成的,社会的平衡来自各对儿矛盾的平衡。

7、风俗:

与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工具主要来自实践不同,风俗的起源和演化还更多地受到观念和学说的影响,有些风俗甚至完全起源于观念和学说。比如,婚丧嫁娶的仪式和奢俭、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各种节日与节日的庆祝方式、各种社交礼节和活动、男女老幼的尊卑关系与劳动分工、上下贫富的尊卑与礼节等都往往由意识形态的因素如宗教、学说和观念等决定。

对于丧葬活动,孔子主张厚葬、铺张、悲恸和在坟边儿结庐守孝三年,墨子主张薄葬、节俭、自然和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在孔子被独尊的朝代,社会上大部分的地区和人们都按照孔子的主张来厚葬父母,采用大量动用远亲近邻的仪式,并以长时间的嚎啕大哭来表示怀念和悲哀,但守孝三年却由于太不切合实际而没有真正流行起来。我想,如果墨子的学说得到独尊,社会上大部分的地区和人们都会按照墨子的主张来薄葬父母,不会举行复杂或庞大的仪式,并以节哀顺变的自然心态来举行简单的悼念仪式,人们在丧葬完毕就会马上投入到生产和劳动中去,与现在西方的样式差不多。

孔子主张下的丧葬风俗能使死者得到重视和尊敬,同时也使生者尤其是老者懂得要更尊严、体面地活着;丧葬时的兴师动众也为乡亲们评价和议论死者提供了机会,使生者得到一个反省、改进自身行为的机会。庞大的仪式也把各种平时相干或不相干的亲朋时不时地联系到一起,让他们不断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和关联,在促进家族团结的同时也使社会管理和法制运行更容易受到干扰和败坏。当这种丧葬风俗普遍流行时,每个个人就会被严格地置于社会的监督、约束之下,并不断地受到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干扰。这种方式还会造成大量的物质消耗,穷人和一般的富裕人家在过去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按照过去在农村发生的情况,如果一两年内连着有两次大的丧葬,一个中等人家或普通的富裕人家往往就因此破产、贫穷了。

墨子主张的丧葬风俗比较节俭,能使生者有较小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对人们的生活损害最小。其简单、不兴师动众的仪式也使人际关系得到简化,至少不会强化或增大人际关系网,从而使人们有更多的自我和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和创造。这不但使社会管理和法制运行变得简单,也使社会更容易取得物质和技术的进步。但过于简单的人事关系和舆论监督也容易使人过于放纵、懒散、消极,使社会无法从个人处获得足够大的贡献。

风俗单一化会造成危害的实例很多。比如,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或地区都流行子女的姓随父亲的风俗,这容易导致女儿受不到相同的重视和热爱,对女性的心理健康、自尊自信和才能培养与发挥都不利。子女的姓应该在随父随母上实现平等,二者的比例在全社会应近似相等。另外,也不是人人、家家或各个地区的人们都要有姓,古人只有名没有姓的岁月似乎比现在有名有姓的日子更自由、轻松,人们也更易和谐相处,社会也更有创造力。

在我看来,凡是单一化、统一化或同一化的风俗都值得反思、否定,其对立或相反的风俗都值得提倡、实行,使各种由于一成不变地延续了数千年而使我们麻木不仁、熟视无睹的单一风俗在社会上得到改变,使我们的社会得到改善。

8、如何实现习俗的多样化

观念的单一化会导致习俗的单一化,同样,观念的多样化也能促成习俗的多样化。习俗的多样化主要要通过观念的多样化来实现,并会随观念多样化的加强而得到改善。

其次,习俗的多样化也要通过对各种习俗流行情况的统计来得到监督和实施。各种习俗的流行率和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评价和对策(抑制或鼓励)可以参照上一篇中“如何实现观念的多样化”中提到的方法来实现,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