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之夜(1938)
主條目:水晶之夜
最早逃離納粹迫害的是猶太人中的知識分子,如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於1933年3月18日逃到巴黎、小說家利翁·福伊希特萬格則去了瑞典、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也被警告若於柏林愛樂樂團演出,該建築將會被縱火,因此4月6日的《法蘭克福報》報導了瓦爾特和他的同事奧托·克倫佩勒被迫流亡的訊息,寫述民眾的情緒已經被「猶太藝術清算者」所挑起,而政府也無法保護他們的安全[67]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被威廉皇家學院和普魯士科學院開除,國籍也被取消,他於1933年1月30日訪問美國,後再前往比利時奧斯滕德,從此也再無踏上德國領土,他稱這些迫害事件是「集體性的神經病」。[68]當德國於1938年吞併奧地利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他的家人從維也納流亡英國。掃羅·弗里德蘭德寫道當普魯士藝術學院的榮譽主席馬克斯·利貝曼辭職時,沒有一位同事表示出一絲的同情,兩年後,當他去世時,依然在亡命天涯。1943年,當警察抬著擔架來到他85歲、臥床不起的遺孀那裡時,後者通過服用過量的巴比妥酸鹽來一眠不醒,以免被他們帶走。[68]
1938年11月10日,一所被焚燒的猶太教堂。
1938年11月7日,猶太青年赫歇爾·格林斯潘在巴黎暗殺了德國外交官恩斯特·馮·拉特。[69]這起事件成了納粹政府用來跳脫針對以法律迫害猶太人的範圍,將其升級為大規模物理性衝突的藉口。其所聲稱的「公憤」實際上也是納粹政府在背後煽動、由衝鋒隊執行的一波迫害行動,範圍包括德國、奧地利、蘇台德區。[69]這些迫害行動被稱之為「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意為碎玻璃之夜,指被打破的猶太商店櫥窗玻璃有如水晶)或「十一月迫害」。猶太人遭到襲擊,他們的財產被洗劫,超過7,000個商鋪和1,668座猶太教堂(幾乎是德國境內的全部教堂)被掃蕩。
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數為91人,事實上應該遠高於此。30,000人被送往集中營,包括達豪集中營、薩克森豪森集中營、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奧拉寧堡集中營[註 2],他們被關押數周后被釋放,前提是答應在近期離開德國,或將財產上交納粹黨。[70]1938年11月11日,納粹政府通過了《猶太人持有武器禁令》(Verordnung gegen der Waffenbesitz der Juden),禁止猶太人持有槍枝或其武器。[71]猶太人被集體要求賠償迫害所造成的財物損失,價值將近幾十萬德國馬克,並要繳納超過十億馬克的「贖罪稅」。[69]在這一輪迫害之後,猶太出境移民加速,而在德國的猶太公共生活不復存在。[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