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报的字体问题 (图)

来源: 2015-11-13 21:37:5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无知不可怕,婴儿来到世上都“无知”,只要不排除学习,总可以从“无知”走出来。

“小报”的字体,你不知道,老汉告诉你。你要是不学习,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无损老汉。不过还是适应学习的好,不然日后与家人沟通啥的有了问题,会损到自己。好了,说字体。

先上最感性的:

这是“铁血”网上的,现在图打不开了。不过你如在谷歌上搜“文革小报”的图象,前二十个结果里有此图(打开后图删掉了)。紧“紧”地,告诉你什么叫混搭。

接着感性:

放大一段:

看见太祖的高论部分了吗?短短113个字,9个繁体的。7.96%。

为什么太祖一说话,繁体的就多呢?是不是因为太祖是假马克思而真秦始皇?不是,这小报是小将们找人印的,与太祖的“思想状态”无关。为什么?

好了,上“理性”的:

文革小报是否使用过繁体字

文革小报是否使用过繁体字,这也是海内外学者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古阳木先生《红卫兵小报兴亡录》中,引用海外学者的看法,对此持否定态度,其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据旅美华裔现代文学专家唐德刚先生的判断,由于红卫兵报刊在研究中的走俏,港台等地还出现了伪造的红卫兵报刊。其依据是,在他过眼鉴定的红卫兵报刊中,有不少是用繁体字排印的,用语也有些港台流行词汇。其实,前者并不能作为依据。文化大革命前夕,虽然公布了两批简化字,但红卫兵组织印刷报刊时条件有限,不得不仍旧使用一些尚未作废的繁体铅字,尤其是在外地中小城市,较为普遍。即使在北京、上海出版的红卫兵报刊中,也常常可以看到繁体字的使用。(古阳木《红卫兵小报兴亡录——中国报刊史上的乱世奇观》)

应当说,古阳木先生的看法是正确的,旅美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的判断有误。是否使用繁体字,并不能作为鉴定文革小报真伪的依据。笔者接触到的实际情况是,文革小报中使用繁体字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比较常见。因为当年许多小报是在一些小印刷厂排版印刷的,而那些小厂出于成本及排版工人工作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并未将原有的繁体铅字全部更换为简体铅字。
当然,通常情况下,文革小报是繁简字混合使用,而且以简体字为主,繁体字只出现在个别地方,特别是一些字号字体不常用的文章标题中,不占主要篇幅,也不是在小报中大量存在。

 

也因此可以说,如果一份文革小报,其全部或大部分使用繁体字,既基本可断定此为伪品无疑。

取自王锐先生的“有关文革小报的几个话题”,全文链接见下:

http://www.difangwenge.org/simple/?t10708.html

 

其中提到的古阳木先生的问章在“360”上有,链接见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07/20/11548039_400174271.shtml

 

为什么太祖的高论繁体字比例很高?你应该能推理出,老汉不详解了。

再说一遍,无知没关系,不拒绝学习就能成为“好同志”。You are welcome.

谢谢“大男人”兄,“江上”兄,“ireadwrite”网友的帖子。也谢谢其他网友阅读点评,不一一回了。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