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学胡同63号“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原“顺天府学”的一部分,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民族英雄、伟大诗人文天祥的场所。祠内陈列着文天祥的生平资料及文物。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丞相文天祥兵败被俘,就押在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府学胡同,囚禁于土牢近四年,于1283年就义于柴市。在这里,他写下了为后人千古传诵的名篇《正气歌》。明洪武九年(1376年),将他当年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明永乐六年(1408年)正式列入祭典。明宣德、万历、清嘉庆、道光,以至民国期间均有修葺。
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享堂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过厅内为文天祥生平展,享堂内保存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院内尚有一株古枣树,枝干向南倾斜,传说为文天祥手植。
文天祥祠于1984年10月对外开放。二十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原殿内神龛、彩色泥塑像、匾额和楹联等文物都毁于二战后期。2002年,文天祥祠又进行了一次大修缮,文天祥文保所在中国文物研究所的支持下,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依据1930年的资料照片,恢复了文丞相祠塑像、须弥座、神龛等原貌,突出了“祠”的氛围。北京的孙权先生捐资修建了这项工程。据介绍,文保所还将广泛征集文天祥的文物、史料,逐步把这里建成文天祥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宣传中心。
文革中没有“打倒文天祥”这个口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