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一幅名画与“市场的奴隶”(多图)

来源: 2014-11-10 19:26:26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文革小报寻根第32篇。

几周前,习大人在延安,我是说北京,开了个“文艺座谈会”。会上,习大人喊出老大一个口号,叫做“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这个口号是个陷阱。

“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有错吗?是,本身是没错。 问题是此属选择性纠错。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它可以当别的啥玩意儿的奴隶吗?也不可以,文艺不该是任何其他东西的奴隶。再扩大一步,不但文艺不该当任何其他东西的奴隶,其他事情也不该当谁谁谁的奴隶。咱国1949年就“解放”了,成了“共和国”,没有任何借口把任何人与事儿置于被奴隶的位置。

可是,被奴隶的事儿在“解放后”是“经常发生的”。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文革中一幅名画的故事。上小报:






 

说的什么呢?就是它:


 

老汉不懂画。关于此作品的艺术水平,不评论。只说此画作在文革中的奇特故事。

这个画,是一位学美工的在校大学生画的。小伙的名字叫刘成华。画作不是刘小伙的心血来潮,而是“上级布置”下去的任务。作品完成于1967年秋,1968年被江青女士看中,686月江有如下“指示”:


 

68年江女士发话是啥劲头?

江女士是太祖夫人,文革时的实权机构“中央文革小组”的第一副组长,江女士发话可能比一个圣旨小一点儿,但比半个圣旨大老大一截儿。从196871日起,上面那幅画出现在全国所有能印画的平面上,起自北京,迅速的覆盖整个咱国。一幅油画一下子成了“国”画,由“国家”开印,发送全国。印了多少幅?各种版本加在一起有9亿幅!据说,这是世界上被印刷出来幅数最多的画,前无古人,不知后面会不会有来者。要知道,当时咱国不过有7亿人,每人一张画还有富裕,包括刚生出来的婴儿。

每人一幅多,不是全民“文艺”也是全民“文艺”了。上面那篇文章从画里能看出太祖神采是“风华正茂”的,目光是“高瞻远瞩”的,“铁拳”是“刚劲有力”的,胸怀是“无限宽广”的。这是直接“文艺”效果,画还可以引起间接“文艺”效果,比如诗“情”:


 

学习“心得”的“正能量”也向外释放:






 

“心得”的最后一段挺有意思,前面“写实”:

毛主席呀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大颂特颂您老人家,大颂特颂您的光辉思想,大颂特颂您的革命路线。忠于您的诗篇我们要大写特写,忠于您的画我们要大绘特绘,忠于您的歌我们要大唱特唱。

然后务虚:

看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春天啊,万紫千红,百花齐放!

虚实间有个小问题,“市场”上有9亿张《太祖去安源》,为什么只有“百花”?文革时的数学基础真的很烂,差了900万倍。

到此为止,只是故事的前半部,后面还有另一番精彩。

196871日出名之后,此画被宣进中南海。据说太祖看了。

后来的说法,太祖在看画时说他当时去安源是穿“短衣”,没穿“长袍”。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有效记录。但是,太祖对画布上自己的形象应该没不爽,不然不会有日后的9亿张。

不过,到1972年,情况有变。

现在咱国的通行说法是,1972年起,对此画的“宣传开始降温”。一下子,7亿同胞手里攥着的9亿张“文艺”宝物,成了鸡肋。有人放出话来,太祖不喜欢此画。

靠,4年前,9亿张纸还没被消耗时不说,太祖的神经是不是太长了?7亿人的4年,要是能数码化,这画得积累多少“文艺”效果啊?浪费“人民”的“文艺”感情到没关系,反正“斗私批修”之后感情都归太祖了,可是4年的空耗必然影响到太祖的革命事业,亏大了!

为什么先印出9亿张来再不爽?其实太祖也哑巴吃了一次黄连。这里老汉得再交待一下此画“创作”的历史背景。

在此画出现6年之前的1961年,咱国有另一张“名画”,是侯一民先生创作,侃1922年安源大罢工故事的“刘少奇与安源矿工”:


 

在这个画里,刘少奇刘大人也相当的“高大全”。刘大人玩“文艺”也不客气,1962-1965年印了17万张(气魄比9亿还是差远了)。然后文革开始。文革,目的是不是干掉刘大人虽还有争论,但刘大人确实在文革中被干掉了。干掉刘,就要把刘所有做过的事儿都黑掉,于是刘不可能在安源干过任何“好事”,此画也必须黑掉。就有了1967年刘成华小伙被布置的作画任务。

可是,安源的事儿,不是太祖的啥生涯 高点。黑刘就算是必需,但不用拿太祖当卒子打冲锋,尤其是用太祖的短项打冲锋。就像可以把太祖吹到“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但不必说太祖是通晓“资本论” 的经济学大腕或是太祖的胡子比马克思的长。“安源大罢工”发生时,刘是众所周知的第一线工会谈判代表,而太祖人在长沙呢(1922年没有互联网与电子通讯,太祖不可能短讯指挥刘)。

“降温”的1972年,恰是林彪林大帅事件之后,太祖已经知道林大帅生前用“高举”玩过他,所以继续把不太靠谱的“安源大罢工领导”披身上,可能会有继续被林大帅耍弄的感觉,于是就有对那个画作的“降温”。

印了9亿张的一朵“大香花”,“陶醉”了7亿人民4年,然后被“降温”消失。这中间有没有奴隶?

多重的!

文革时的“市场”,前面已经说了,就是要“大颂特颂您老人家”。“市场”就是太祖的奴隶。“太祖去安源”这幅画,在1968年博得次“市场”的欢心,画作是“市场”的奴隶。9亿张画被7亿“人民”热爱,“人民”是画作的奴隶。

所以,只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是一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