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文革(51)

我的文革(51

 

几天之后,庆祝《公报》的热潮刚刚退下,一波更热烈的崇毛浪潮又袭来了。八月十八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有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文化大革命大会”。据新华社报道,那天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了游行队伍。他望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高兴地对“亲密战友”林彪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这次检阅,也就是毛泽东在文革中八次接见红卫兵的第一次。当天晚上,这个消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传遍了四方。当时,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红卫兵”这个名词,不知道这些“红卫兵”是做什么的。

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中没有透露中央领导人地位的变化。但是报上对“八·一八”的报道,让细心的人发觉刘少奇的排名从过去的第二跌到了第八。新政治局常委的排名次序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周恩来仍然稳坐第三把交椅。而新近从中南局第一书记位上调中央工作的陶铸地位一下子冒升到第四,很是引人注目。对于这样的升降,我们都不太清楚其原因,但刘少奇地位的下降显然与派工作组的错误有关。当时我天真地以为这样子就算是对刘少奇错误的处理了,他仍然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虽然,中共的电台、报纸对这些新闻的报道总是很及时的。但文字的宣传无论如何不及形象的宣传更有力。记得就是从这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开始,中央新闻纪录片制片厂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拍摄后的纪录影片迅速剪辑、拷贝,然后分发全国放映,而且使用的都是进口的彩色胶片。那时中国有电视已经好几年了,但不普及,我们单位那时就还没有电视机,私人有电视机的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图片宣传主要还是靠电影。青浦县城原有一座电影院,有七、八百个座位。此时刚好又有一座新的剧院落成,有一千多座位,舞台上拉了一幅大银幕可以放映宽银幕电影。据电影院的人说,青浦虽是郊县,但与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一样,被市电影管理部门排在新片首轮放映的名单内。因此我们仅隔了二、三天就看到了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实况的纪录片。

从电影画面所见,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望不到边的穿着草绿色军装的红卫兵和学生。他们手中挥舞的红色塑胶皮的《毛主席语录》本和无数面红卫兵旗帜使广场成了红色的海洋。广场上的喇叭不停地播送着李劫夫作曲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音乐。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出现时,又换成庄重的《东方红》乐曲。随着画面上一轮巨大的红日在海面上冉冉升起,庄严、雄浑的《东方红》乐曲的低音,如天上隆隆滚动的雷声一样震人耳膜。此时天安门广场上一眼望不到边的红卫兵海洋顿时如巨浪翻腾,“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喊声像海啸一样此起彼伏。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画面,让人目眩神驰,心旌摇动。它给人的暗示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不是凡人,而是天赐中华的伟神。唯有伟大的神,才配称光芒万丈的太阳!

广场上的红卫兵、学生们个个激动地流着眼泪、不停跳跃着呼喊“毛主席万岁”。穿着一身新军装的毛泽东,鼓着掌在天安门城楼上来回走动,有时俯身在城楼的栏杆上,脱下军帽挥舞着向广场上的红卫兵学生们致意。新当选党中央唯一副主席的林彪离开毛几步远跟在后面。然后在林彪之后也是隔了几步远距离的是周恩来。周恩来之后再隔了几步远距离,是一大群人,他们之中有中央其他的领导人包括江青在内,还有好几个看来是工作人员。这些人都不停地鼓着掌或挥舞手中的《毛主席语录》。这个画面凸显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特殊的崇高地位,以及林彪、周恩来的崇高地位。站在城楼上的还有其他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内中也有刘少奇,但镜头在他身上停留的时间极短,几乎是一闪而过。当时我虽还不十分懂中共宣传部门的“宣传行规”,但这样的“待遇”也让我明白了刘少奇地位的下降和处境的不佳。

影片中,林彪的地位也很凸出。他本就是八届中央委员会的副主席,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之后排名最后的一个。但十一中全会后其他四人的副主席职位都不提了,保留副主席头衔的只剩下他一个。报上称他是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记得以前有一张图片是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几个中央领导人在一起亲切交谈的照片,照片的名称是“毛主席与他的亲密战友们”。现在,那几个曾经的“亲密战友”都不算“亲密战友”了,能够称为“亲密战友”的就剩了林彪一个。显然,这次全会以后林彪的地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了。他也像毛泽东一样穿了一身簇新的草绿色军装。但他远没有毛泽东那样壮硕,那身显得有些宽大的衣服,说明里面包着的是一副瘦弱的躯体。他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手中拿着发言稿,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毛泽东和党中央讲话。浓黑的倒八字眉毛下苍白无肉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一脸病容。因为要用力提高音量讲话,脖子上的筋就涨得很粗。每句话拖得很长的尾音是发颤的,显然他是用尽了吃奶力气才把这最后几个字送出喉咙的。

后来我一直想:这个人能接毛泽东的班吗?听说他“解放”以后就长期身体不好,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养病,看他骨瘦如柴的样子,能不能活过毛泽东也难说,怎能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呢?再说,他只是一个军事家,打仗确实有一套;但他没有接触过党务、政务,将来能管理得了这么一个大党、大国?他提倡学习毛主席著作,可只会说一些“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之类话,完全是“土八路”的水平,彰显了他欠缺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像这样一个人,今后能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苏联修正主义作斗争吗?我的心中泛起阵阵疑问。而毛泽东竟然选他做接班人?看看几十年来一贯的亲密战友刘少奇现在的处境,一个可怕的念头突然在我脑中崩了出来:他是被毛泽东利用了!毛泽东不过是在利用他的军事力量来对付刘少奇。但他自己也是利令智昏,以为“鸿鹄”将至。我估计他接不了班。最多,他也是一个过渡人物。这是我对林彪最早的想法。不过,我当时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十分害怕。因为那时候我有睡觉说呓语的毛病,我非常害怕自己“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睡梦中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招来杀身大祸。以致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在快要睡着时就惊醒过来,不肯睡去,弄得我原来就有的神经衰弱变得更严重。我对林彪的看法,后来证明有类似看法者不在少数。而我的害怕也不是多余的,“一打三反”时我好几次见到街上贴出的布告中,有些“反革命”犯的就是“恶毒攻击林副主席”罪。记得有一个“反革命分子”因为说林彪“长了一副倒八字眉毛,一看就不是好人”,就被判了死刑。

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十分引人注目。那是一个戴眼镜、扎两条小辫的女红卫兵。她在天安门城楼上给毛泽东也戴了一只红色的红卫兵袖章。毛泽东和她握手,问她姓名。她回答:“宋彬彬”。毛问清楚了哪个彬,然后抿了抿嘴说了句“要武嘛!”毛泽东在一九六一年写过一首《为女民兵题照》的七绝,说“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泽东这么说,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当着百万人的眼睛接受红卫兵袖章,这就彰显了红卫兵的特殊地位。不过当我在影片中看到这个镜头时想的却是:“这个宋彬彬是谁?必然是有来头的。” 不久,我就听说这个宋彬彬是中共东北局书记宋任穷的女儿。而且她在毛泽东接见后立马改了名,改成 “宋要武” 了。这证实了我的猜测。能上天安门的都是要经过严格政审的,不是中共信得过的、同样是中共老革命的子女,恐怕天安门城楼就上不了,何况还要被安排见毛泽东!而直到文革后我才知道,这个看似“文质彬彬”的宋彬彬其实早就是一个“爱武”之人了。她在给毛泽东送红卫兵袖章前十几天,就伙同她的一批高干同学对老师们大打出手。文革第一个被学生打死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卞仲耘,就是她们的“杰作”。至于臭名昭著的北京“红八月”,红卫兵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光一个北京城就被他们打死了一万多人,我不知道是否与毛泽东的“要武”有关。

这次接见红卫兵学生以后毛泽东又连续接见了七次。总计接见的全国红卫兵和学生达一千二百万左右。每一次接见,中央新闻纪录片厂都拍成彩色纪录片在全国放映,对制造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

所有跟帖: 

写的非常好!思维清晰,文笔也很好! -deniro1- 给 deniro1 发送悄悄话 deniro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0:54: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