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年前写的。记的是文革中的事。
////////////////////////////////////////////////////////////////////////////////////////////////////////////////////////////
本帖于 2015-08-05 21:15:0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ireadwrite 编辑
在文革中,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学校就组织我们到附近农村“学农”。每次时间有长有短,多数是去近的地方,当天来回,自带午饭饮水,但有时也去较远的地方,走路得半天,要打背包去,还要带饭钱(分小组到不同社员家吃饭),两三天后才回来。
“学农”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向贫下中农学干农活,而另一更重要的是听贫下中农忆苦思甜,接受思想教育。每天要写日记。回来后要写一篇学农的“心得体会”,然后在小组会人人发言,每组再选出一两人在班上发言,并把他们的心得体会贴在班里的墙报上。如有写的很好的,则在全年级面前发言。不管写的好坏,人人都要交。
那时我们年纪小,所学干的是轻农活,如给菜地拔草,在晒场上翻稻谷或剥花生,在水田里学插秧。每天要记学干了什么,好作为写心得体会的一部分内容。
而听忆苦思甜,更是要尽可能记下,因为写心得体会时,这部分是更重要的内容。虽然年纪小,但因为常常写,有些同学在这部分能写得很多,而且能带有“很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常上墙报。
我们人人都希望听到很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来忆苦思甜,这样回去才好写心得。而生产队找来讲的人一般都是解放前最穷的。
有一次,全年级几个班都到同一个大队学农,住在大队小学,但每个班到不同的生产队干活和听忆苦思甜。给我们班讲的人不大会讲话,回忆的事情也很平淡。我尽了最大努力也没记下多少笔记。整场忆苦思甜会很快就讲完了,比原定的时间短很多。会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凑一起相互补充了笔记,但还是觉得没记下多少内容。我们都发愁,回去后这部分心得怎样写好。
晚上回到住地,我和在另一个班的邻居讲起我的情况,谁知,他说他们班的情况是这样:请来的人说话声音宏亮,很有气势,回忆起旧社会时说(大意):“要说忆苦,我最有资格,解放前我最穷,什么都没有,都是靠帮人打工的 ...... 说到帮地主到工,你们都说受地主剥削,那是你们没用。我,要他给我好饭菜,工钱要按时给,不给就不干 ...... 他们都要来求我(帮他们打工)的 ......”
那一次,因为他们班的忆苦思甜讲成这样,回来后全年级都不用交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