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革(9)
我在农业中学的三年,正是“大跃进”和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大饥荒发生的时期。“大跃进”的疯狂、荒唐和大饥荒的苦难,我都是亲身经历了的。这段经历成了我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页。虽然这段经历我在《故乡片忆》中也说起过,但因为它与文革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为了文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里仍不得不要再说一下。
关于“大跃进”运动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个运动?说实话,当时的我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当时我们知道的就是中共告诉我们的: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我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是因为我在文革中和文革后看到了一些资料,同时结合我本人当时的亲身经历,经过一番辨别是非后才得出的。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主要目的,一句话,就是为了与苏共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
一九五三年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内部经过一番斗争,最后由赫鲁晓夫接了班。由于斯大林生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认的“领袖”,苏共自“十月革命”后一直是各国共产党的“宗主”。因此赫鲁晓夫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国际共运的新“头领”。这使毛泽东很不服气。他对“十月革命”后才入党的赫鲁晓夫内心是瞧不起的,认为赫鲁晓夫无论革命资历还是革命功绩都远不及他,斯大林死后应该轮到他来担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才是。但是,赫鲁晓夫成为国际共运的新领袖,犹如“太子”接“老皇帝”班一样,背后有一股约定俗成的历史惯性在起作用。毛泽东要动摇赫鲁晓夫的地位并取而代之,并非易事;除非毛泽东能证明赫鲁晓夫犯了严重错误,不适宜再当国际共运的“头”,同时向国际上所有共产党证明他比赫鲁晓夫还适合当国际共运的“头”。因此毛泽东一直在等待机会。不久,机会果然就来了。一九五六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结束时做了一个揭露斯大林罪行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做这个报告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党内酝酿已久。斯大林在世时,因为斯大林的高压手段和他的权威,党内、国内大量的矛盾被硬压着得不到解决。到了赫鲁晓夫接班后,这些矛盾已到了不解决将会爆炸的地步。这种情形与后来毛泽东去世时的情形一样,改革是势所必然。因此赫鲁晓夫选择了主动将这个“脓疮”挑破的办法,将斯大林生前犯的部分错误、主要是几个影响广泛而又严重的冤假错案揭露了出来,希望苏共全党和苏联社会因此能消除对立,团结起来,重新振作、重新出发。尽管我们后来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这次行动有诸多不足,但以当时的条件言,赫鲁晓夫敢于打破禁忌,揭发自己党内的阴暗面,提倡民主,还是大胆的、有勇气的,对推动历史前进立了一大功。
斯大林的突然被批判,对于各国的“小斯大林”们是一次极大的震撼。据说当时在场聆听报告的一千六百多位代表,包括列席的外国共产党代表,有人吓得晕了过去,有的(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书记贝鲁特)吓得心脏病发死去。“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严重冲击这些大大小小“斯大林”的政治地位,因此招到这些“小斯大林”的反对也是必然的。在中共党内,毛泽东就是中国的“斯大林”。虽然,过去毛泽东对斯大林也有诸多不满,但这个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更反对赫鲁晓夫,而要维护斯大林的权威。因此仅隔一个月多,毛泽东就迅速作出了反应。一九五六年四月五日《人民日报》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文章特别注明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精神写成的,表明了该文代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立场。然而作这样的注明,其实也反映了毛泽东的心虚。据时任《人民日报》总编的吴冷西后来在《十年论战·中苏关系回忆录》说,政治局在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时,毛泽东首先提出了“搞社会主义建设,错误难免”的观点,为斯大林开脱罪责;然后他又定调:“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开始,毛泽东逐步亮出他的对苏底牌。到了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中共发表《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毛泽东就已经在含沙射影地、公开攻击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了。文章说:“一部分共产主义者由于对斯大林采取了否定一切的态度,由于提出了反对‘斯大林主义’的错误口号,因而帮助了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正主义思潮的发展。这种修正主义的思潮无疑是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进攻的,而事实上,帝国主义也正在积极地利用这种思潮。我们在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坚决反对修正主义。”
(这里顺便要说一下的是据吴冷西《同家英共事的日子》一文,该段文字是田家英起草的,经毛泽东修改定稿。田家英在文革中被毛泽东迫害致死,自杀、他杀至今还是一笔糊涂账。不少人因此对田家英十分同情。但人是复杂的。田家英比较正直是事实,可田家英当时思想很左也是事实。从这段文字看,田其实提出了一个危险的逻辑:因为帝国主义反对共产主义、反对斯大林,所以若有人批评共产主义的错误、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客观上就是帮助了帝国主义。这些人就是修正主义。这个逻辑扩而大之,就成了凡向党或党员干部提意见的都是站在反动阶级上反党。一九五七年有不少人响应中共号召向党提意见帮助党“整风”,结果却成了“向党进攻”的“右派”,就是被人套用了这个逻辑。)
这一年,波兰和匈牙利因斯大林被批判先后发生了民主运动。毛泽东在苏共处理波、匈民主运动问题时乘机发难。他在苏共准备出兵镇压波兰民主运动时站出来反对,说波兰发生的是人民民主运动,不能镇压;如果苏共要镇压,他坚决反对。但当匈牙利也爆发民主运动,苏共准备妥协时,他又说匈牙利的是反革命暴乱,必须镇压。由于中共在国际共产阵营的地位举足轻重,毛泽东在斯大林去世后当属他的资格最老,因此他的表态给了苏共很大压力,弄得苏共领导集团进退失据,在国际上大大地出了一次丑。毛泽东这样区别对待波兰与匈牙利的民主运动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当时中共驻波兰和匈牙利大使馆发回北京的电报,对这两个国家发生的民主运动的分析都是一样的,而且是持肯定态度的。毛泽东这样做,我看他的目的是要趁机考验苏共领导集团应付危机的能力,为他进一步开展与苏共的斗争先做一次“火力侦察”。当时苏共正在筹备召开世界共产党大会,由于波、匈事件影响,筹备工作遇到了困难。毛泽东此时曾派彭真去见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提议由中、南两党发起召开世界共产党大会。铁托当然明白中共的意图,实际是拉南斯拉夫作陪衬,从苏共手中夺取国际共运的领导权。铁托当场婉拒,毛的阴谋才未得逞。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国际共产在莫斯科召开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同时庆祝“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一向很少出国的毛泽东亲率代表团参加,目的是为自己在国际上造势、树威,与苏共争锋。十一月六日,赫鲁晓夫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苏联要在十五年内在各种主要产品的产量上超过美国的“雄心壮志”。赫鲁晓夫在会上提出这个目标出于什么目的,是否有噁心毛泽东的意思——因为当时中共的工农业生产水平还大大落后于苏联——我不清楚。但反正毛泽东听了就如触痛了他神经一样,十分不舒服,为不输“英雄气概”,随即也夸言说中国要在十五年内赶上并超过英国。
十一月十三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意思发表社论,首次提出了发动一场“大跃进”的设想。这一年冬季,“大跃进”就已经以兴修农田水利为名在全国各地展开。同时在党内开展“反右倾”运动,清除干部队伍中的右倾思想,为全面发动“大跃进”造势。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在“八大二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就以“总路线”为纲正式发动。所以,毛泽东发动这场“大跃进”,首要的目的是为了与苏共争锋、比高低。其次才是想藉“大跃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追上并超过苏联,名正言顺地当国际共运的“头”。所以,毛泽东是将“大跃进”作为一场与苏共比高下的大战役来打的。后来“大跃进”中各地广设“擂台”,不知是否也是从这个意思而来。人民公社出现后,毛泽东立即予以肯定,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集工农商学兵为一体,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组织的雏形。当时中共舆论也扬扬得意地宣称中国比苏联抢先一步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大跃进”的背后有着这样的目的,所以毛泽东对“大跃进”是但求成绩,不计成本,更不怕劳命伤财的。任何人对“大跃进”提出批评,提出要“调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有关政策、说要“退够”的人,在他眼里都是与他作对,都是阻碍他成为马克思、列宁那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导师的“反党分子”。这样的反党分子先是彭德怀,后是刘少奇。
我看过彭德怀给毛泽东的那封信。其实彭德怀在信中也没有写什么激烈的语言,最多就是批评“大跃进”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我们经历过“大跃进”、“大炼钢”和人民公社运动的人都清楚,当时的情况岂止“小资产阶级狂热性”那样简单!有些行为如“共产风”和“命令主义”,说是土匪、强盗行径也毫不为过。难道就这么一句话也说不得?当然不是!毛泽东在打倒了彭德怀以后,又发动全党“反右倾”运动,整了三百多万“右倾分子”。他这样做,目的就是要借彭德怀这个人来震慑全党:今后,凡我主张要做的事情,不管好坏,都不准任何人说三道四,阻碍我的行动。过去皇帝为了维持他的绝对权威,说出的话不能更改,叫做“金口玉言”。毛泽东如此做,要的也这种效果。林彪看穿这种把戏,就投其所好说出了“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这样不知羞耻为何物的马屁话。“大跃进”失败引起的严重后果不仅仅是三年多大饥荒和饿死四千万人,所有工农业生产都遭到大破坏。在这种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政治局常委们决定由刘少奇出来主持党中央工作。但这在毛泽东眼中就是明目张胆的“篡党夺权”。为了打倒刘少奇,毛泽东经过几年的准备,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革中刘少奇一个堂堂国家主席、党的排名第一的副主席,未经任何法律手续就被非法监禁、折磨致死。同样,彭德怀在文革中也被折磨致死。如果说,我们想知道毛泽东想成为“当代的列宁”野心有多大,心情有多迫切,那么我们只要看他对彭德怀、刘少奇的怨毒有多深,处置他们的手段有多残忍就知道了。所以,“大跃进”虽然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但毛泽东想取苏共赫鲁晓夫的地位而代之,这才是后来一切动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