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室风云录(四):童贞女王伊丽莎白(4)

1560年12月,17岁的苏格兰女王、法兰西王后玛丽·斯图尔德丧夫,从5岁起被送到法兰西宫廷受法王亨利二世保护,到和佛朗索瓦两小无猜一起长大,再到佛朗索瓦15岁登基16岁驾崩,玛丽·斯图尔德在法兰西生活了将近13年,期间和王太后美第奇的凯瑟琳关系一直不好,婆婆不喜欢儿媳控制儿子,媳妇也看不起婆婆的“翡冷翠商贾”出身。十岁的小叔子查理九世登基,玛丽被确认并未怀孕,法兰西宫廷里自然也就没有她的位置了,但她也不想立刻就回苏格兰去面对新责任。

玛丽·斯图尔德即将回归母国,这对英格兰和苏格兰影响都不小。对英格兰而言,玛丽涉及英格兰的王位继承;而对苏格兰而言,玛丽可以左右苏格兰的宗教选择。故此,在玛丽·斯图尔德离开法国之前,苏格兰的天主教和新教都派出代表去见她,且都表达希望她能尽快回到苏格兰继承大统。苏格兰在《爱丁堡条约》签署后一直由新教贵族联盟(Lords of Congregation)摄政,而玛丽的同父异母兄长詹姆士·斯图尔德是该联盟的领导人之一(James Stewart,詹姆士五世的私生子)。

启程之前,玛丽派代表去了伦敦,要求伊丽莎白允许她在英格兰登陆,之后借道英格兰由陆地北上回苏格兰。

在英格兰新教还没有扎稳脚跟、天主教势力尚未彻底归顺之前,玛丽·斯图尔德这个天主教继承人在英格兰内陆从南往北这么高调走一趟,会对英格兰的教改局势带来何种影响,这绝对不是伊丽莎白女王和宰辅塞西尔敢赌的。

因此伊丽莎白拒绝了苏格兰女王的要求,还告诉来使,在玛丽·斯图尔德批准《爱丁堡条约》并承认伊丽莎白是英格兰合法君主之前,她没有资格向英格兰请求任何帮助。

“让你的女王批准条约”,伊丽莎白告诉来使,“之后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她都可以从我这里受到一个女王、亲眷和邻居应该受到的礼遇。”

收到这个答复后,玛丽立刻召见了英格兰驻法大使,对大使说到:我很吃惊,在所有王子和国家中,她(伊丽莎白)会是第一个鼓动我的子民反对我的人。”

仍然强调英格兰人是“我的子民”。在玛丽·斯图尔德眼里,英格兰就是她的王国。玛丽一直拒绝承认伊丽莎白生母安·波琳与亨利八世婚姻的合法性,因为这个婚姻不是罗马教皇批准的;所以只有她自己才是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合法继承人。玛丽·斯图尔德接着对英格兰大使来了个软威胁:我不给她找麻烦,也不对她的子民耍花样;但我很清楚,在她的王国里,有不少人对我的建议感兴趣。

威胁完了还要再加一句嘲讽:你的女王说我太年轻,缺乏经验;我的确是比她年轻。

虽然按辈分玛丽·斯图尔德应该叫伊丽莎白一声表姑,但伊丽莎白只比她大9岁。都铎家的孩子们都是冷嘲热讽含沙射影的高手,19岁的玛丽也不例外;但她还不知道,从这一刻起她就已经是自己的掘墓人了。未来二十几年,她会一步一步将自己变成英格兰和苏格兰都容不下的君主。苏格兰新教改革领袖约翰·诺克斯在见到玛丽之后对她做如此评价:如果她没有傲慢的内心、狡诈的机智和对上帝及其真理的冥顽不灵,那就是我看走眼了。[1]

1561年8月15日,玛丽·斯图尔德启程返回苏格兰,19日到达爱丁堡利斯港(Leith)。虽然利斯港像过节一样热闹,新教旧教两派贵族都到港口迎接,但玛丽一下船就感受到苏格兰和法兰西之间的差距。

英格兰王位第一继承人不仅是天主教,而且回到了不列颠岛,这在英格兰是从王公贵族到平头百姓都无法忽视的,没有人可以对英格兰再来一位亲教皇君主这个可能性视而不见。而每逢这种民心不确定之时,天灾天象之类的总会意外出现。

玛丽回归之前,1561年6月4日,一场猛烈的夏季雷暴雨袭击了伦敦,天空乌云翻滚如同暗夜。下午2点左右,一道闪电击中圣保罗大教堂的尖塔,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损害,但到了傍晚时分,塔尖上出现一团蓝色的烟雾,不一会儿,塔尖的十字架和鹰雕像就断开落下,直接穿透房顶砸在大教堂南殿地面上;木制尖塔很快着火,尖塔的铅外罩开始融化,铅液顺流而下落在钟楼上,很快整个塔楼起火,市民和泰晤士河上的水手们用水桶人链扑火,一直到子夜。火扑灭后,圣保罗大教堂的钟楼和屋顶都烧成了黑炭。

【圣保罗大教堂的中世纪尖塔从地面往上高度520英尺,从钟楼楼顶往上的高度也有260英尺。由于重建费用太高,圣保罗大教堂的尖塔一直无法修复,直到在一百余年后1666年伦敦大火中彻底摧毁,现在的大教堂是伦敦大火之后重新设计建造的。】

A black and white drawing of a church yard

AI-generated content may be incorrect.
图1:中世纪圣保罗大教堂
Old St. Paul's Cathedral of London - Medievalists.net


图2:1666年圣保罗大教堂被伦敦大火彻底烧毁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with Ludgate and Old St. Paul's - Encyclopedia Virginia

1561年夏天圣保罗大教堂遭雷击大火后,很多人相信这是神降警示,要大家警惕教皇主义者,伦敦的书商也开始卖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伦敦市民更是相信大火是教皇主义者们施下的邪术。

在这种焦虑的环境中,1562年10月10日,28岁的英格兰女王本尊也经受了一场大灾难。

女王当时正在汉普敦宫休沐,在仕女们照顾下洗了个澡,没想到却受凉了。开始只是发烧头痛,几天后发展到高烧不退,呼吸困难,口不能言并陷入昏迷。受聘于王室的葡萄牙籍犹太御医罗德里戈·洛佩斯(Roderigo Lopes)诊断女王感染了天花(Smallpox)。虽然我们没有十六世纪天花致死率的确切数据,但在天花疫苗发明之前它是欧洲人口的主要杀手之一,而且无论地位高低感染几率平等。

塞西尔和枢密院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汉普敦宫,被告知女王熬不过去了。伊丽莎白不仅拒接结婚,还一直拒绝指定继承人,此时塞西尔是真慌了,一旦女王驾崩,玛丽·斯图尔德继位,这种后果不堪设想,英格兰绝不能再有一位罗马天主教君主。王位的第二继承人凯瑟琳·格雷(凯瑟琳·西摩)倒是新教徒,但此时凯瑟琳和她儿子都还被关在伦敦塔。

伊丽莎白昏迷了整整24小时,在洛佩斯医生和仕女们的照顾下,女王高烧渐渐退去,安全度过危机。女王醒后还是觉得自己随时会死,她将枢密院叫到病床旁,向枢密院表示,虽然她深爱着她的“眼睛”罗伯特·达德利,但她以神的名义向枢密院保证两人之间从无越轨行为。伊丽莎白接着要求枢密院保证自己死后给达德利发放每年两万英镑的抚恤金,并要求塞西尔保证要在自己死后立达德利为护国公。

感谢从她母后安·波琳那里继承的强大基因,危机过去后,伊丽莎白卧床一周,到10月下旬恢复健康,西班牙大使报告,女王10月25日恢复工作,同时继续处理面部伤疤以免毁容。

经过这么一场惊吓,枢密院对女王的逼婚加快了节奏,塞西尔也不断催促伊丽莎白早日指定继承人。但女王的心思却完全不在这两件事上,因为此时法兰西宗教改革矛盾的激化已经不允许她明哲保身继续隔岸观火。

从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威登堡诸圣堂大门上贴出《九十五条纲要》,到进入1560年代,西欧的宗教改革已在欧洲遍地开花,新教和天主教阵营大致分出。罗马天主教(旧教)实力和地盘最大(在欧洲版图和人口上至今仍然是),新教中分出保守改革派(路德宗福音派+英格兰国教圣公宗)和激进改革派(加尔文宗)。路德宗的地盘主要在瑞典、挪威和德意志的北方诸侯国;加尔文宗的地盘主要在荷兰、比利时和瑞士;而英格兰国教在新教中自成一体,立足在有海洋这个天然屏障保护的不列颠岛上。


图3:1560前后欧洲宗教势力分布,土黄色为罗马天主教地盘,紫蓝色为三家新教的地盘,Chat GPT制图,大致准确,可供参考。时间关系,未能在图上加附中文。

欧洲宗教改革大洪流中,没有国家可以完全做宗教孤岛,尤其是在法兰西宗教战火越烧越旺之时。

为了王国不至于分裂,也为了她10岁的儿子查理九世的王位,法兰西王太后美第奇家的凯瑟琳试图在支持罗马天主教的基斯门阀(House of Guise)和支持新教胡格诺派的波旁门阀(House  of Bourbon)这两股贵族势力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基斯公爵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尔德的舅舅,之前通过玛丽控制佛朗索瓦二世,在法兰西宫廷呼风唤雨。佛朗索瓦二世去世后,他们打算逼迫凯瑟琳•美第奇将新寡的玛丽嫁给新继位的查尔斯九世,这样基斯家族便可继续保持他们在法国宫廷的影响力,此时查尔斯九世才11岁这个事实在他们眼里并不算什么障碍。

但凯瑟琳•美第奇对基斯门阀的势力早有忌惮,而且也不想惹恼波旁门阀,所以拒绝了基斯公爵的建议。

然而,法国天主教与胡格诺教派之间的内战还是于1562年全面爆发,以至于欧洲君主们都被迫做出立场选择,最终将欧洲各国君主都卷了进去,无论旧教还是新教。支持基斯门阀的当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皇帝一世和他侄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这两股庞大的力量。

波旁门阀在第一时间派人来英格兰游说,他们的条件是,如果同是新教的英格兰愿意出兵协助他们击败基斯门阀,作为回报,他们愿意将英格兰在法兰西的失地加莱(Calais)奉还。

虽然伊丽莎白知道天主教基斯门阀坐大对英格兰不利,但她本性不喜冲突,尤其是在欧洲事务上,也不愿意用自己的钱去管别人的闲事,抱一个能避则避的原则。

从感情上来讲,伊丽莎白也不喜欢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胡格諾派,但在这件事情上英格兰无法保持太久的缄默。作为西欧最大的新教国家,这种关键冲突中的不作为会被看作是软弱,而软弱的结果就是招来外敌,何况在菲利普二世对英格兰尚没有太大敌意之时,能够借机收回玛丽一世失去的加莱也的确值得一试。

于是伊丽莎白致函凯瑟琳•美第奇,表示愿意做法兰西冲突双方的调停人。

与此同时,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尔德也派人送书伊丽莎白,希望与伊丽莎白会面并讨论尽早确立她为伊丽莎白继承人事宜。玛丽毕竟是自己的血亲,而且与玛丽会面对调停基斯门阀可以起积极作用,伊丽莎白便同意了与玛丽会面。

但英格兰方面从塞西尔、枢密院到议会一致反对这两位女君主的会面,他们认定天主教玛丽•斯图尔德女王是对英格兰最大的威胁。但都铎家的君主,一旦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岂容臣子们反对。

于是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坚持下,枢密院将不列颠岛上这南北两位女王的会面时间定在1562年9月,地点诺丁汉。诺丁汉的地方长官接到通知,要求他们在诺丁汉为双方计划中的第一次见面做好接待任务。两位女王的随行人员加一起有4000人!

就在此时,菲利普二世的西班牙大军开始向法国边境进发,意图为基斯门阀提供后援。危急关头,新教胡格诺派领导人、波旁门阀分枝孔代家族派孔代亲王路易•波旁(Louis de Bourbon,Prince of Condé)亲赴英格兰再次向伊丽莎白求助,请求伊丽莎白或出人力或出资金支持法兰西新教。

孔代亲王控制着诺曼底大区,他许诺除了加莱之外,还会为伊丽莎白再献上加莱以南两城:第厄普(Dieppe)与利哈佛(Le Harve), 扩大英格兰在诺曼底的领地范围。

法国宗教战争的升级意味着伊丽莎白这个调停人已毫无作用,此时再与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会面无疑会被欧洲新教盟友们看成是与敌为友,而且伊丽莎白的游移不定也导致英格兰在安特卫普的股价开始下跌。

伊丽莎白不得不取消与玛丽的诺丁汉会晤,实际上这姑侄俩到死都没面对面正视对方。


图3:孔代亲王许诺给伊丽莎白的三座城位置

在法国诺曼底一举获得三城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于是1562年9月22日,伊丽莎白与孔代亲王在伦敦汉普敦宫签约,同意英格兰向法国出兵6千,外加一大笔贷款为孔代亲王解决军饷燃眉之急。

对于这个决定,伊丽莎白心里多少有些不安,她致函苏格兰,向玛丽·斯图尔德解释了一通“唇亡齿寒,从道义出发不能袖手旁观”大道理。

1562年10月2日,英格兰军队从朴次茅斯(Portsmouth)出发,过海到达利哈佛。一开始战事十分顺利,英军很快就拿下该城,收复加莱失地似乎指日可待。

按照伊丽莎白的意愿,此次发兵的主要目的是借机收复加莱失地,故此要求英军务必谨慎,保存实力,不可被无端拖进这场前景十分不明朗的法兰西宗教大战之中。然而,英军指挥官并没有严格遵守女王的命令,而是派出一部分兵力东进90公里深入诺曼底腹地进入卢昂(Rouen),协助孔代亲王守城。但卢昂被基斯门阀攻克,英法守城士兵死伤惨重。

两个月之后的12月19日,德勒(Dreux)一战更是血腥,虽然英格兰军队没有介入这场战役,但基斯和波旁双方俱损失惨重,死伤无数,接着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这种情况下,法兰西摄政王凯瑟琳•美第奇王太后亲自出面调停,促使基斯公爵和孔代亲王达成协议,协议条款之一是给与胡格诺新教在法兰西一定限度的宗教自由;而英军的利益和孔代亲王在伦敦对伊丽莎白所做的许诺则被抛诸脑后。留守在利哈佛的英军士兵自然是群情激愤,宣誓一定要“狠狠教训这群出尔反尔的高卢公鸡们,誓死捍卫女王在法兰西的利益”。

而这时候,基斯和孔代这两家门阀却联手反过来攻打驻扎在利哈佛的英军。消息传到伦敦,伊丽莎白大怒,痛斥孔代亲王是“奸诈的小人和伪君子”,要求“立即归还加莱,否则英军绝不撤出利哈佛”。

伊丽莎白命令英国海军舰队即刻出海增援,并从英格兰各地监狱中招揽了一批死囚充军过海去利哈佛。

就这样英军在利哈佛一直撑到1563年6月份。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是有句话叫人要是倒霉了喝口水都能呛死吗?入夏后,利哈佛的英军军营里突发瘟疫,将士们接二连三出现发烧、寒颤、头痛、呕吐,很快进入脱水昏迷状态,继以死亡。每天死亡人数高达五、六十人,到了七月初,整个军营里就只剩下一千多人了。加上法军又切断了利哈佛城的供水和粮草,还日夜不停向城墙内开炮。尽管伊丽莎白不断从英格兰增兵,但瘟疫对英军的打击力远远超过法军大炮的打击力。最后英军总指挥官沃里克伯爵不得不承认失败,选择向法军投降,利哈佛城归还法军,幸存的英军士兵则获许回国。

但这只是更大灾难的开始。回国的士兵们带回到英格兰的不仅是疲惫的身心和挫败的意志,他们还带回了瘟疫。1563年整个夏秋,这些士兵走到哪里,瘟神就跟到哪里。仅8月份一个月,伦敦市民的死亡人数就从每周700人上升到每周2000人!这场瘟疫一直拖到年底,所幸11、12月份连续下了几场大暴雨,将伦敦的大街小巷的污糟全部涤荡干净,瘟疫这才得到控制。

整个1562/6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花大价钱给自己上了两堂课。一,任何时候都不能相信任何外国王子的诺言;二,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介入于己无关的外国战事。

(待续)


[1] If there be not in her, a proud mind, a crafty wit, and an indurate heart against God and His truth, my judgement faileth me.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