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分享。武书剑之文,至少有一处与实际情况不符:“让东北大米走上餐桌的“水稻之王”藤原长作”。文中说藤原先生是
1980年来黑龙江考察,之后提出推广旱育稀植技术。该技术最终在中国北方13省普及,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实际情况是,大概在1970年代,北方出现了塑料薄膜保温育苗,相当于延长了当地的无霜期,使得水稻在北方可以种植。所以辽宁省开始大力推广这一技术。当时我在上中学,春季学校组织去辽中县帮忙插秧。秧苗是带土移栽。就是把育好的秧苗连同大概半寸厚的土从地里一起铲下来,切成大约1尺见方的块,再把这些带土的秧苗挑到地里,然后掰成3~4株连同一小块土插到水田里。男生个子大的都安排挑秧,其实挑的90%是土,担子不轻还要在湿滑的田埂上走,难度不低。
大概在1979年,供应辽宁城市居民的大米就明显增加了,到85年左右供应的大米就够吃了,有的家庭吃米不多甚至不去粮站买了。供应的都是北方粳稻,即东北大米。南方籼稻好像没供应过。
从统计数字看,辽宁大米年产量在1975年达到194.5万顿,当时辽宁人口大概3000万,大约平均每人每年130斤大米。
1997年黑龙江大米产量大约是90万吨,差不多是辽宁1975年产量的一半,当时黑龙江人口是3750万人,可见藤原先生提供的技术让东北大米走上餐桌这一说法, 与实际情况不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