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随笔(六):Toyota与Mitsubishi的重音之战
(2025-8-30)
留神听过没?日本人说“TOyota”、“MItsubishi”,那调子就像一颗小乒乓球,在桌上“嗒-嗒-嗒”地轻快弹跳,清脆又平均,谁也不欺负谁。
但等这词漂洋过海到了美国人嘴边,立马变了天!to-YO-ta,mit-su-BI-shi,中间那个音节仿佛被猛然敲了一记爵士鼓,“哐!”的一声,重拍炸响,其他音节能省则省,连滚带爬地糊弄过去。
Subaru、Shiseido、Nintendo、Kawasaki……个个在日语里都是规规矩矩的“市民”,平等地占着一个拍子。一进英语地盘,全得被拎出来改造,强行选出个“发言人”——而且十有八九,是倒数第二个音节被推上C位,嗓门扯得最大。
为啥偏偏是倒数第二个?英语佬拍脑袋决定的么?
非也。这其实是英语深藏了几千年的“节奏强迫症”。老祖宗从拉丁语、希腊语那儿扒来大量词汇时,顺手也捎回来一条铁律:Penultimate Stress Rule(倒数第二音节重读规则)——专挑倒数第二音节往死里重读!这习惯根深蒂固,像老茶壶里积了百年的茶垢,刷不掉了,听着才顺耳。
所以 to-YO-ta(丰田)、su-BA-ru(斯巴鲁),英语的耳朵一听:“嗯,是正经词那味儿!”
日语则根本不玩“重读”这一套,人家玩的是“音拍均等”(mora-based rhythm)加“音高过山车”(pitch accent)。每个音节(拍)就像工厂流水线,每个螺丝钉都拧得一样久,谁也不许抢戏。音高变化是有,但那叫“ pitch accent”,是轻飘飘地往上挑一下,不是恶狠狠地砸下去。
在日语老家,品牌名就像开小区业主大会,每人发言时间掐得一模一样,秩序井然;
一登陆英语世界,对不起,必须选出个嗓门最大的代表, usually就是倒数老二,给我站上台喊!不喊?不喊你这词就融不进咱的节奏。
瞎联想,这背后没点文化烙印? 日本:和谐共处,整齐划一;美国:突出个性,霸气外露。连个车名都逃不过这节奏的“文化绑架”。
所以下回您听见谁吼着 “to-YO-ta!”,心中难免嘀咕:在日本,它就是个省油低调的伙计;到了英语这儿,硬生生给逼成了抡着膀子吼的肌肉男。
日本车的待遇,咱老祖宗早就领教过。“孔夫子”漂洋过海,到了拉丁语世界里,摇身一变成了 ConFUcius。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英语(继承拉丁语规则)那股“不把重音甩在倒数第二音节上就浑身难受”的劲儿又上来了。
这“-ius”后缀一加,仿佛给夫子披上了一件古罗马的托加长袍,立马就有了种罗马哲学家的范儿,大殿上正和Lucretius(卢克莱修)及一帮-ius们谈经论道呢。
一个词漂洋过海,便被强行穿上另一套节奏的紧身衣,针脚密密麻麻,织的都是各自语言千百年来不容置疑的法则。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