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读了乔安娜兄写的《中秋月》,再次理解诗中有画的意思,对比一下,觉得这两首诗的画面感不如《中秋月》具体。

本帖于 2025-10-11 05:11:0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freemanli01 编辑
回答: 忆江南 月二首JoyAnna.2025-10-06 19:44:49

前面读了乔安娜兄弟姐妹写的《中秋月》,再次理解诗中有画的意思,对比一下,觉得这两首诗的画面感不如《中秋月》具体。

然后请教chatgpt, 它举了几个诗中有画的例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发现,他的前三行,每一句都可以成为一副很具体的画,不需要读者想象,直接就把人带入画中。类似厨师做饭或者画家作画,前三句先做好了成品,最后一句来个,不错吧,随便用啊。

比较乔安娜这两首,发现和王维的诗还是有点差距,虽然差距也不是很大。

想了半天,为什么呢?觉得可能这两首诗的画面还存在于作者的心里,但是并没有变成很具象的画面呈现给读者。比如月临轩,到底是什么只有作者自己知道。读者没有能力想象。

类似食材,这首诗里的食材(春雨杏花,桃红蕉绿)还都是原始材料,没有加工成具体的成品给读者,也许在你心里有图像有成品,但是没有给我们读者呈现出具体的形象。皆旧识,俱清欢,也似乎过早引入了诗人自己的感情,而没有变成画,让读者欣赏先,而是自己享用了。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这首《中秋月》
 

今夜的月

像民国穿素色旗袍的闺秀

将银梳篦别在云鬓边

桂香浮动时

她解开了发髻

任青丝泻作千里霜

每一缕都系着遥远的

乡思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