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过日子边记记(二十一)
一
买苋菜。“多少年没吃了。”老婆说。接着说:“炒苋菜一要蒜,二要烂,三要烫”。还买了藕。这些个,只有在中国超市里才有。所谓“中国菜”。在主流超市里还没有这些。不少的有青菜卖了,但也是华人集中的地区。
民族特色,像抓饭,酱油味,冲鼻子的咖喱味,日本的芥辣,太怪,自己玩,OK!拿出来混世界,有点不识数。
而奇怪到了汉字这个程度的,真是有点作,不作死才怪。
二
胡适三十得子,取名胡思杜,思念杜威的意思。这很胡适。
鲁迅给儿子取名为周海婴,“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这挺鲁迅的。
共同处,不把起名字太当回事。不同处:肚里的墨水,胡适的不及鲁迅的多。
三
王剑说,ZG反经济。这判断,很厉害!
人说纪登奎,在文革时期,你们这些人就是个维持会。纪登奎回答,没错。我们不是也维持住了吗!我们让政权没丢,交给你们了。议:这是听到过的文革当权者最清醒的话。
四
今日金句: 感動什麼的留給身邊人。(语自外甥)
五
帖:
他们虚构了一个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忽悠了一群想不劳而获的无产阶级,建立了一个真正不劳而获的官僚阶级。这些家伙们自称为人民的公仆,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可是,你要他公布财产,他们却让《环球时报》说,那样会导致社会动荡。人们给他们取了个名“捂产阶级”。
议:这个“捂”字,不是文字功夫,而是字玩厘头。
六
据报道,对俄制裁已达三万余项。
议:根据债多不愁原理,这就是没有制裁。单说三万多项,除了A I,谁记得住?
七
鲁迅,不是什么人都能读得了的。
没读过鲁迅,只是在网上听了几句胡适的话,就有了:“鲁迅批判的是个人;胡适批判的是制度。所以语文书里有鲁迅,没有胡适。”现在就兴这样的话。
八
一般说来,“汉奸”,肚里都还有点货;骂人汉奸的,肚里有货的不多。
主张实行宪政的,知识水平大多高于说不能搞民主自由的。
关心大事的人,好处;喜欢看小林漫画的,多好说,不好处。
不和说“你怎么知道的”“美国也有”“不烦嘞”“领导知道的比你少?”的人谈至第三句,不相处。
一点点也读不下去陈丹青,易中天,李承鹏的,可以去怀疑他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
钱钟书夫妇的学识,方方日记,刘震云莫言的演讲,郑小瑛的积极,其实就是一种智力保健操,动动总比不动好。
司马南,胡锡进,金荣灿,以前的余秋雨等,他们是文化干部。他们的粉丝挺多,说明喜欢听干部说话的人不少。
九
小孙女,看着长。日子也因此,新新的。
“去异地,找异人,过别样的日子”,妥妥的。更进了一步,不用找,儿媳和小孙女就是。他们使自己的日子从想过的别样的日子变成了不别样也得别样的日子。
没有做月子一说;儿媳直呼其名;小夫妻俩在家里高唱“张老三,我问你”,唱到嗨时,还面对面晃着肩跳;小孙女这才几个月,满美国跑得不过瘾,理外理满世界跑,说了也不听,“没关系没关系,你们那是老习惯”;我们想着的该喂点五谷杂粮了,他们想,应该主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和小孙女说话?
熟,难得不俗。不熟,天生脱颖。看小孙女,我们是傻看。泡海水澡;吃芒果香蕉浆,吃得小孙女又推又让眉头皱得她奶奶看着叫;小孙女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全是洋鬼子。这下倒好,省了“第三只眼”,直接看外国。
普世和中国,隔得很。小孙女天天在说。儿子听我们说的情啊,理啊,事啊,最常有的反应“都是些什么东西啊?”这比“少读或不读中国书”还绝对。自忖,自己所学所知,“都是些什么东西啊?”
正在滑网,读书或写字什么的。“儿子来微信了!”丢卷掷笔,立刻,马上。小孙女在眼前又蹬腿,又张臂,还哇哇。那感受就是个活脱脱的“换了人间”。
从捕捉到的小孙女瞬间表情看,大姨抱里的小孙女舒适,依赖;大姨的逗,温而馨,小孙女笑而不咧,欢不至撒;小姨如花,抱着小孙女在晃,在唱,诗情画意;二姨不抱,一边看着笑,语轻人静;婆婆开心哼唱一侧,不揉不捏。周遭即命运,婴儿,尤。小孙女遇上的,优质!好命啊!
儿子,儿媳妇,小孙女,成了我们的party,流水筵席,天天。吃发了嘞!
十
六四前一周,我在北京办去西德过路签证。一天,岳母要我带她去天安门广场看六四。看得兴致盎然。晚上,大学生到各小区喊喇叭。老婆继父披衣走近,告诉他们,口齿要清楚,诉求要简单明了。岳母是《炎黄春秋》的订阅者。他们按理说也是既得利益者,但和平时见到的,所得利益远远小于他们的,怎么就这么不一样呢?
他们是革命家,是知识分子。从青年到老年。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