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读不读鲁迅当作简中圈里实质上有没有“大学文凭”看

可以把读不读鲁迅当作简中圈里实质上有没有“大学文凭”看

 

民国时期,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中靠正常社会最近的时期。台湾是民国。

 

民国,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里都很孤立。

 

据我所读,简中圈的认知水平,三观水平,文化水平,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low的时代之一,和王莽新政,元朝初期后期有一比。解放后和解放前是割裂的。生长在新社会,是人生之不幸。

 

之于中国人,贴近正常的方便之路是回到民国。这虽然比当年向西洋东洋学习,是第三手货,但better than nothing。去台湾看看,比读书了解民国强多了。

 

民国之中的鲁迅,是简中圈里中国读书人走向正常绕不过去的,也可以把读不读鲁迅当作简中圈里实质上有没有“大学文凭”看。从自己的经历来看,有这学历的,并不多。

 

大陆人通常被“鲁迅要活到现在,要坐监狱了”这个见识挡住。而这主要不是在认识鲁迅,而是在认识ZG。认识ZG和认识鲁迅的区别在于,认识ZG,是认知的上山下乡,认识鲁迅,是去大学上课。

 

早年,我自己身边的大人,家长,二位兄长,老师,后来的大学老师中的大部分,,大都只听说过鲁迅,读过几页鲁迅的,以“他总在骂人”就了结了。

 

鲁迅是第一个给了中国人最贴近正常社会的三观基本内容的人。之后,只有陈寅恪,顾准和张爱玲几人与他不谋而合,而这几个人在思想学识审美上,和鲁迅比,只是枝秀,不成规模。

 

鲁迅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贴近正常社会的。往住是,在中国长到十五六岁,就贴近不了正常,变成程度不一的阿Q,祥林嫂了。在簡中圈里,则更次,变成提不上筷子的愤青,粉红之类,犯二了。

 

鲁迅的文章,小众,不随大流。党话,公家话,延安白话说惯了的简中圈,在认知上,审美上等,多已够不上读鲁迅了。

 

简中国内读鲁迅的不多。所以,有网了,博文海量,最好的是李承鹏的,陈丹青的,武书剑的;三观变化最大化的则是闹六四的,公知,举白纸的“要求政府公布九三阅兵账目的,而这些,都是在和一个在质量上很二的东西在争斗,其结果,把自己的品位也给拉下来。

 

读鲁迅,首先就让你活回民国,把你整个人拉高一个档次,让你成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最接近正常的人。

 

鲁迅的知识结构,语言风格,认知水平,构成一个能帮中国人走向普世正常的的助力。这个质量,除了鲁迅,没别人。

 

吾有两个兄长,好读书。早年一直在他们的罩下。高中时,自己读到鲁迅,他们就罩不住了。他们知道鲁迅,但不读或读过几页。

 

 

 

 

 

所有跟帖: 

谢姚兄。正在读...... -stillthere- 给 stillthere 发送悄悄话 stillthere 的博客首页 (127 bytes) () 09/22/2025 postreply 19:06:3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