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过日子边记记(十七)
最富有实质性意义的事情,原来是看周围的西洋景,洋娃娃,洋美女,洋帅哥,洋老头老太;做饭做菜。现在加上看小孙女和儿子儿媳,儿媳那边的亲友。这些个,让日子不“无可奈何花落去”,而是有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思。“少读或不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在没有小孙女之前,就是个理想,有了小孙女,变成了不期而至的现实。抱着小孙女看她的照片视频,听儿子屋檐下的事情,儿媳那边的事情时,“没中国,真好!”“没简中圈影响的人间,真好看”的感受济济一怀。走出二连,是身子出国;到了西德,是眼界出国;转到加拿大,是身心出国;有了小孙女,什么什么全是外国了。别了,中国,不容易。一旦,感觉好极了!
写毛笔字,读古书,开始有点外国人也喜欢偶尔吃中餐的意思了。不大读简中圈的东西,不是怪其中的“三观”嘛嘛的,而是嫌它们不好看,文化水平低。古文,写毛笔字,有文化,趣味也见高一点。好的不看,看不好看的,呆子啊!
有个细节。鲁迅海归后,上班挣薪水,下班就抄古碑,并就想这样过完一生。这其实是当年海归里最深沉也是最诚实的态度。钱玄同就来劝他出山。他就写了《狂人日记》,都说这文章了不得了,其实是鲁迅很无奈地一种凑热闹,杀时间,闹着玩。《狂人日记》中最明显的是一种俯视中国的态度,什么什么都看了个底儿掉,而且觉得没什么值得说的。被友人逼得说,就来说说中国二五郎当的样子。中国对于外部世界,在鲁迅看,就是个二五郎当。
自己比鲁迅幸运,去的不是日本,而是欧美。鲁迅海归了,自己呆下来。鲁迅的后人没有混血,我的小孙女是混血儿。因此,我看西洋景,不是“抄古碑”的无奈之举,而是欣欣然地看也看不够。与小孙女的接触,不是耗日子,而是看新人间里新生命的成长,于其中,得到新知识,得到新乐趣。鲁迅看出中国的二五郎当之后,有种“世人皆醉我独醒”之类的孤独感。我则是一直有自己的水平够不上赏鉴周围正常和美好的自卑感,对简中圈的“真没想到,文化水平这么低”的状况,就是个有时间就冷眼旁观,不然,就不看。要看那儿的东西,就看民图的和民国以前的。不因为是“中国的”,而是因为它们有美感,人文水平也见高些。
二哥微信:
”我認為學歷史更要橫看,因為地球很大,國家很多。只縱看會坐井觀天的。學歷史一定不是為了驕傲,是為了現在的進步,是為了讓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
复:
一种是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它不追求任何功利目的,只是种专业研究。古希腊时代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就是,近代中国学者王国维陈寅恪的研究也是。读他们,需要专业训练,学术兴趣,总之,相当的知识水准。另一种是你所说的这种“为了”什么的历史,凭感受阅历观察就行。
“為了讓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其实是党话。日子好坏和历史研究没有关系。其实和经济政治等也都没有关系。它只是一种属于第一反应的生存诉求,其认知水平够不上知识链。有如“解决温饱问题”,这不是在讲经济,是在讲桌上多少碟盘。
简中圈的总体诉求,尚未达到正常社会体的水平,我们早年经历的贫困和改开后的“变化很大”,都是“奇迹”,而不是正常社会moving的轨迹。
门铃声。打开门,一对当地老年夫妇,住一条街上的,盛赞我们门前的格桑花美极了。告诉他们是老婆种的。她就和我老婆拥抱“我天天路过,我就想一定要让你知道我是怎样的爱这些花。”老婆,答应给她一些花籽。
今天散步的照片中有木梯几十层,将照片传给儿子。儿子复:“小心,别绊着。”儿子也是贴身小棉袄。
剪草。两周左右剪一次。今年天旱,草长得不发旺。
本来想拔豆藤,可一看藤上尚有不少豆角,舍不得拔了。自己种花草果蔬,也种舍不得的感觉。
接待从多伦多来的夫妇,去运河看轮船过闸,去一公园走走。相近年龄。夕晖集在一起,不时也有朝霞之丽。
一天两阵突如其来的幸福感怀里乱撞,这时会幻听到小孙女的傻笑。
他是青岛生长的,市委干部家属。我说青岛好漂亮。他说,并不那么好。
原订的星期一去一个文化节讲写毛笔字的,因报名人数太少改期。电话主办的人:“毛笔字,中国人几个感兴趣?更不要说外国人。”答复:是的。我自己也是,同是几句话,有印制体的看,不会去看用毛笔字写的。
老妹在家庭圈里狂发帖。看得出来,精神气十足!蛮高兴的。大姐的帖子,劲头就差些。
秋凉了。走山,穿长裤了。
昨天接待一对龄近夫妇。坐在阳光下,谈一个稍及人生见识的话题,那女的就过来打岔:“我发现这些男的,就喜欢谈这些。我就不要听。”我玩笑以答:“那是你要提高文化水平,思想水平”。
其实并非尽是戏言。没有追索的阅读,写作,有如写经生的抄经书,手动心不动,和精神没一毛钱关系;没有爱好的日子,自己枯燥自己,没办法的事;谈不来,要不是话不投机;要不是自己就没多少要说的。经历:后者居多。
悄悄话,说到末了是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也没什么话说了,麻烦可就大了。
相濡以沫,常常是“水来凑”。相敬如宾,常常是没话找话说。
只要自己觉得灿烂,夕晖就是西方红,太阳升。自己给自己过节日,过生日,筵席就不会散。
中国的古书中,读四大名著,是过瘾;读二十四史,才叫读书;在近现代地书中,读老舍巴金曹禺钱钟书,叫沾点文气;读伤痕文学,方方日记,余华小说,李承鹏文章,听陈丹青演讲,是另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分子”行为。总之,读来读去,在读中国。
读鲁迅陈寅恪顾准和张爱玲,是读想离开中国。不见得能产生新思想,但走在产生新思想的路上。
经历:读前者的九成以上。
读后者,如果感到吃力,可以自疑自己的认知水平,甚至文化水平。
早年,从大人那里只听到过三国演义,水浒;在年轻人那里,听到手抄本,《欧阳海之歌》。到了大学,听到了鲁迅。
这其实是个重大的差别。经过知道些他们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和不知道不经过的,不在一个档次上。
另一个是外国语的水平。对于汉人,尤为沉重。象形文字,处在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了简中圈,简体中文更下放一级。在欧美,时时觉得它的低劣。儿子谈不上读中国书,小孙女也不会去读。摆脱汉语,汉裔大幸!吾不能,却看到了儿孙能。
儿子读硕博,关注于一侧。真实地看到了一回欧美式教育。全是干货,教授指导,一个字也不让。学术视野,条件,想像之外。怪不得陈寅恪做学问,那么出手不凡!相比之下,自惭所学的渣。
自己的认知是由汉语产生的,更是由简体中文产生的。简汉是个什么东西?党话,毛话,知青话,加上现在的网络话,用它能说出想出什么好东西?小孙女把外国带进家,语言环境一下提高了一个档次。家中主要的认知,美感,情趣的来源变了,是由字母文字里产生出来的。自己的兴趣,尽量地去体会其中的新意。太有趣了。
所遇中国人很少能接受人说中国话不是个好东西的。也很少能遇到个从心里看不起汉语的中国人。近来遇到一个,他是大学教授。他教书的过程中,痛感汉语的毛病。
鲁迅那批人,曾有相同样的见识。鲁迅文章很耐读的一个地方:拿汉语不吃劲,尽量介绍外国语。到了简中圈,活回头了。现在和中国人说汉语不好,没几个不爆的。
读过点语言学,才知道汉民族什么什么都很低水平的重要原因。
到了欧美,看到了汉语为母语的,活不过字母语言为母语的人,质量上有差别。汉民族应当因此自卑。这是没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