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过日子边记记(十)

来源: 2025-09-18 04:50:19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边过日子边记记(十)

 

 

读古代笔记:

 

感觉这些记笔记的,没记时,在收集记的素材;静下来记时,在拿记当日子过。

 

没有太浓的记得好点的意思。大多,就是个记,不然干什么呢?这个意味,味道挺好的。

 

和笔记比起来,文章显得太有意了,也太编了。记得金磊在读了知青小说后说:哪来这么多的故事?笔记,多是想到哪记到哪,记到哪,就记到哪,随笔塌。觉晓的文章,缺这一点,她随笔,但不塌,还是有副有意写文章的架子。

 

古代笔记有种气质:文化人不写写弄弄,还叫文化人吗?有两本笔记自称,辙耕之际,记杂忆于叶于页,后整理成册,自怡而已。所以,到哪儿在什么时候读它们,总有书房闲翻的氛围。

 

在笔记里,能不时看到转身的姿态,就是从面面的面世转向面对自己。有一点,读来蛮失望,绝大多数,思想面貌都大差不差:老左,要不跪拜于孔孟之道,要不直接向皇上朝廷跪了。像是,除了这姿式,就没得选。好读的地方,是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闲逸之态。在这点上,就《世说新语》例外。

 

中国文人患有思想贫国的通病,就那几个念头,叨来叨去。

 

 

逛ST Jacob集市

 

去佛罗伦萨博物馆的感觉。

 

网上这样说要看的Amish的样子:

 

 

未知.jpg

The Amish are a conservative Christian group known for simple living, plain dress, and selective adoption of modern technology like cars and electricity. They originated in Europe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from the Anabaptistmovement and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horse-and-buggy transportation, use of the Pennsylvania German dialect, and strong emphasis on community, family, and humility.

 

 

译文:阿米什人是一个保守的基督教团体,以简单的生活、朴素的着装以及有选择地采用汽车和电力等现代技术而闻名。他们起源于17世纪末的欧洲,来自再洗礼派运动,其特点是他们的马车运输,使用宾夕法尼亚州德语方言,并强烈强调社区、家庭和谦逊。

 

 

总之,不与时俱进,玩自己的节奏。这,难死掉。开车一个半小时,就能置身其间,没法不惦着。

 

这次看到的:

 

一个卖自家产枫蜜的摊子,其实是个车篷。黄亮亮的????蜜瓶,大小不一地列得整齐,各瓶前,手写的价格;柜台,也是旧时木制的那种,摊铺里外有人广告张贴,都是早八辈子的风格,画上的人和蜜,物件,景物很不搭地并在一个平面上,木木的。两个戴小白布帽,穿黑斗篷式大裙子的女人站在里面,面朝人群,但是目不随移,也不招徕。有上前看和问价的,她们就稍倾上身,也不多言语。明码标价,不大听到讨价还价的。Amish人的摊点,多这样。他们隔壁的摊位,广告帖满,还会叫卖。这也太好看了。

 

看Amish女人,就是看活的《蒙娜丽莎》《拾麦穗的女人》。近在咫尺的中世纪,扑面而来的宗教气氛,有被很居高临下审视的感受。她们很白,阳光下,白得透明。她们相互说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她们之外的,对不上跟着她们笑。明摆着的不同身世,不同时代,甚至会觉得不同人类。

 

St Jacob集市黑的氛围,让读过的中世纪史,有点意思了。总体感受:不世俗,有调子。被拘着,但不捆绑;不粗鄙,有文化,说不上精致,但保持住人尊严的细节,一点也不少,衣不苟且,体不勾人,目不盈盈四向,整个社会端着,绷着,蛮像一本立体的圣经。相比之下,工业革命后的社会,散掉了,一头一脸的烟火气昧,像一部没完没了的泡沫剧。

 

联想开来: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帝国的消亡到工业革命,社会越来越不聚气了,即自由了。自由以来,似乎还没产生出一个质量能和既往社会相匹配的精神。一到St Jacob集市,看Amish人,就是平视不起来,满身的俗气和他们没法交融。总之,他们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之外,倒像个Buffet。